日本人用漢文創作的詩文。日本漢詩文是日本文學的一種樣式和組成部分,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日本漢詩文興起於西元7世紀中葉的近江時代,到明治維新時代走向衰落,約有1200年的歷史。

  西元3世紀,《論語》、《千字文》等書從中國傳到日本,隨著中日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發展,日本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用漢文寫作的人越來越多。7世紀中葉,日本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是最初用漢文寫詩的詩人。8 世紀的奈良良時代,漢詩寫作蔚然成風,貴族宴飲、迎接外國使節,都要賦詩,出現瞭以長屋王為首的藤原房前、藤原宇合,石上乙麿、淡海三船等詩人。這時的漢詩文創作受中國齊梁體及唐初詩風影響較深,大多為五言詩,內容多屬於侍宴、應召、從駕之類的應景之作。今存《懷風藻》(751)一部,為日本最早的漢詩集。

  平安時代,日本統治者崇尚儒傢學說,進一步吸收中國文化,促使漢詩文創作繼續向前發展,以至出現瞭漢詩文占據文壇的局面。平安初期,即9世紀上半葉,是漢詩文的全盛時代。嵯峨天皇敕令編選《凌雲集》(814),《文華秀麗集》(818),淳和天皇敕令編選《經國集》(827),3部詩文集共24卷,收錄奈良朝以來120年間的代表性作品,絕大部分是平安初期詩人、作傢的名篇。其中以七言詩為主,並有賦、序、對、樂府等;內容多屬宮廷應對之作,但明顯擴大瞭題材范圍。代表作傢除兩代天皇外,還有小野篁、僧空海等人。僧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專論中國駢儷文學,不僅給日本漢學和漢詩以極大影響,而且也為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理論保存瞭許多珍貴資料。

《懷風藻》天和四年刊本

《文華秀麗集》群書類從本

  838年,中國白居易等人的詩集傳到日本,給平安中、後期漢詩文創作帶來瞭深遠影響。出現瞭菅原道真、三善清行、兼明親王、慶滋保胤、藤原明衡等許多優秀作傢與詩人,他們突破忽視內容追求佳詞麗句的文風,或憤世嫉俗,或述懷詠物,寫下不少名篇。11世紀中葉編輯成書的《本朝文粹》(14卷)和12世紀中葉成書的《本朝續文粹》(13卷),收集嵯峨天皇以來300餘年的代表作品,基本反映瞭平安時代,特別是中期的漢詩文創作的風貌。

  平安末期,漢詩文創作逐漸衰落。到13世紀,日本進入鐮倉、室町時代,幕府獎勵武藝,漢詩文愈加衰落。14世紀禪學盛行時,禪傢把漢詩文修養作為禪僧的必備條件,於是漢詩文復興,以京都為中心形成瞭五山文學。300 年內五山文學傢輩出,虎關師錬以博學為世人所知,雪村友梅長於古詩,絕海中津善駢文,義堂周信以巧致著稱。他們擯棄坐禪修道、靜心養性的傳統主題,崇尚儒傢,著眼俗世,並十分註意藝術性,創作瞭大量作品。其中文以《空華集》為代表,詩以《蕉堅稿》為歷史所傳頌。

  江戶時代260年,前期步五山文學後塵,出現瞭藤原惺窩、林羅山、新井白石、石川丈山等漢詩文作傢。他們受朱子學派影響頗深,屬於載道派,作品充滿說教,枯燥乏味。不久古學派與古文辭派登上文壇,前者以伊藤仁齋為代表,主張詩以言情;後者以荻生徂徠及其門人太宰春臺、服部南郭為代表,主張“文秦漢,詩盛唐”,講究辭章,影響較大。

  江戶後期,漢詩再次形成鼎盛時代。全國各地詩社蜂起,前期各學派繼續發展,產生瞭菅茶山、賴山陽、大田南畝、廣瀨淡窗等著名詩人。晚起的折衷學派出現瞭梁川星巖、大沼枕山、小野湖山等重要詩人。他們提倡袁宏道的性靈說,反對古文辭學派,開辟瞭新的詩風,一直延續到明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