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作品。作者不詳。據明徐渭《南詞敘錄》著錄“宋元舊篇”《王十朋荊釵記》為無名氏作,明初有李景雲改編本。清張大複《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攝南曲譜》中則作“吳門學究敬仙書會柯丹丘著”。此劇今存本均經明人修改,以影鈔明嘉靖姑蘇葉氏所刻溫泉子編集、夢仙子校正《原本王狀元荊釵記》較近古本,文詞質樸自然,較少雕琢痕跡。全劇48出,敷演王十朋、錢玉蓮的婚姻故事。錢玉蓮鄙棄富豪孫汝權的求婚,寧肯嫁給以荊釵為聘的窮書生王十朋。後來王十朋考中狀元,因拒絕丞相逼婚,被派往荒僻的地地方任職。孫汝權借機篡改王十朋的傢書為“休書”,哄騙玉蓮;錢玉蓮的後母逼她改嫁,玉蓮不從,投河遇救。經過種種曲折,王、錢二人終於團圓。劇本贊揚瞭他們不因富貴貧賤而轉移的愛情,以及對權貴、豪紳的反抗精神。王十朋是南宋溫州樂清縣人,字龜齡,號梅溪,官至龍圖閣學士。《荊釵記》借用瞭他的名字,劇中情節卻與他的生平事跡不符。《甌江逸志》說是權臣由於受到王十朋彈劾,便指使門客寫瞭這個劇本誣蔑他。另一說,錢玉蓮本娼傢女子,在王十朋中狀元後遭到拋棄,憤而投江。在現存《荊釵記》中,王十朋是被肯定的人物。

明嘉靖刻本《荊釵記》

  自科舉制給貧寒士子開辟進身之途以後,尤其是兩宋時期,新貴大批出現,富貴易妻成瞭一個相當普遍的社會問題。宋元南戲中多批判男子負心的作品,就是這一社會現實的反映。《荊釵記》塑造瞭王十朋、錢玉蓮夫妻的形象,描寫他們堅貞不貳的美好情操,從正面表明瞭作者對這一社會問題的態度。《荊釵記》情節曲折,關目生動,曲文本色而寫情逼真。《祭江》、《見母》、《時祀》、《夜香》等出抒發瞭劇中人物的哀痛之情;團圓時集悲喜於一場,耐人尋味。《荊釵記》為南戲代表作之一,流傳廣遠。明清兩代都很盛行。今昆曲、湘劇、川劇、滇劇、莆仙戲、梨園戲等劇種中仍有這個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