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又名亂彈戲,流行於粵東、閩南一帶。明末清初,廣州方言地區及潮汕閩南語地區,都有西秦戲流行。一路從湖南、湖北傳入,一路從江西、福建傳入,故西秦戲有上、下路之分。清乾隆元年(1736)以前,西秦戲已在廣東廣為流傳,其曲調有正線、西皮、二簧、小調四類。正線是西秦戲的主要聲腔,又分二方(也叫二番)、平板、梆子三種,以二方為基本曲調,與陝西的漢調二簧近似;平板接近皮簧戲的四平調(平板二簧);梆子與吹腔相近。故有人認為西秦戲與秦腔、漢調二簧、徽劇均有淵源關係系。除正線外,西秦戲的西皮與粵劇梆子(即西皮)相同;二簧接近廣東漢劇二簧。伴奏樂器有頭弦(俗稱“硬子”)、二弦、三弦、月琴、大小嗩吶、號頭等。武戲常用大鑼大鼓。

  傳統劇目分文戲和武戲兩類。文戲的主要劇目有:“四大弓馬”、“三十六本頭”、“七十二提綱”等。武戲多取材於東周列國、封神、隋唐、水滸等演義小說。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回窯》、《斬鄭恩》等。武打藝術宗南派武功,長於表演慷慨悲壯的歷史故事戲。腳色和場面分為“五行十柱”,即打面行(分紅面、烏面、醜);打頭行(分正旦、花旦、藍衫、婆腳);網辮行(分老生、文生、武生、公末);旗軍行(分烏軍、紅軍);音樂行(分文畔、武畔)。著名演員有曾月初、羅振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