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流行於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是“武安平調”和“武安落子”的總稱。一般平調落子劇團演員,都能兼演平調和落子。

  武安平調屬梆子腔系,約在清代中葉由河南懷調演變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到越調影響,因而有“平越懷調不分傢”之說。1911年以後在武安地區相當盛行。有200多個傳統劇碼,多取材於歷史故事,行當有4生、4旦、4 花臉之分,以生戲為主,如《兩狼山》、《董傢嶺》、《三進帳》、《鍘趙王》、《下陳州》、、《淤泥河》等。也有一些民間故事和神話戲,如《盤坡》、《天仙配》等。平調的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等,早期主要伴奏樂器有二弦、軋琴(平調特有樂器,有七、八條弦,用秫秸桿拉奏),後改用板胡、二胡等。

  武安落子原名蓮花落,清末由高蹻舞曲“花唱”演變而來。開始由數人手持霸王鞭對唱,後來發展成化裝表演,腳色也有瞭生旦之分,逐漸登上舞臺形成劇種。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旋律優美動聽,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落子的主要板式和腔調有慢板、流水板、散板、高腔、娃子、贊子語、坎頭句、悲腔、迷子等;絲弦和嗩吶曲牌有20餘種。過去隻用板胡、板鼓、大鑼伴奏,後增加二胡、三弦、笛、笙等樂器。表演動作矯健活潑、樸實健康。傳統劇目有100餘個,多是民間小戲,如《借髢髢》、《端花》、《勸九紅》、《跑沙灘》、《機房訓子》等。

  抗日戰爭期間,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武安地區的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平調落子藝人編演現代劇目,經常在抗日根據地宣傳演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先後建立過邯鄲專區平調落子劇團等五個專業劇團。名演員有任耀華、魏洪昌、李魁元、武鳴鳳等。《端花》已攝制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