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客傢語演唱的曲種。簡稱五句板,又名竹板歌。流行在廣東大埔、五華、興甯、紫金、蕉嶺、梅縣和福建龍巖、汀州、武平一帶。由於曲詞以七言五句為一小節,演唱時用竹板擊節而得名。五句落板盛行於清代末年,當時的演唱者以盲藝人、乞丐居多,也有農民業餘演唱以自娛的。一人演唱,以四塊竹板擊節。一般隻唱不說,也有唱完第四句以後插白,再唱第五句的。曲調以客傢山歌為主,吸收瞭廣東漢劇的聲腔,情調比較低沉,節奏也顯得簡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藝術上不斷革新,七言五句為一節的格式有有所突破,曲調旋律也逐漸豐富,聲腔高亢激昂、開朗清新。演唱形式有的操二胡自拉自唱,有的由一人以竹板擊節演唱,另一人操琴伴奏,並有對唱、表演唱等新的形式,藝術感染力有所加強。

  傳統曲目以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為主,影響較大的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孟薑女萬裡尋夫》、《林昭德賣水》等,不少是從廣東漢劇的劇目改編來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規諷勸戒一類的勸世歌,封建說教氣息較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廣東東江獨立師第二團團長古宜權創作的《白軍士兵出路歌》,由女戰士李素嬌到前沿陣地和敵後去演唱,起瞭瓦解敵軍的作用。李素嬌的英雄事跡可歌可泣,藝人編成長篇唱詞《李素嬌》在革命根據地山區長期演唱,受到群眾歡迎。此外,革命故事題材的曲目還有《古宜權》、《溫生才》、《張谷山得賞》等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出一批優秀的曲目,如《翻身歌》、《朱軍長買馬》、《山村新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