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曲種。發源於山西武鄉縣農村,現流行於武鄉、襄垣、榆社、左權、太谷、榆次等縣。是河南的古老曲種鸚哥柳流傳到太行山腹地以後演變形成的。它借鑒鸚哥柳的音樂,用當地曲調加以豐富改革,稱為柳調。清代嘉慶年間,多有盲藝人遊門串戶演唱,兩人一檔,一人敲八角鼓演唱,一人操木胡伴奏,又稱為鼓兒腔。同治年間,盲藝人開始坐場說大書,每檔增至六、七人。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武鄉縣,組織瞭盲人宣傳隊,藝人為瞭便於分散宣傳活動,採取一人操打七件打擊樂器的技技巧,稱為武鄉鼓書。當時在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唱腔上創造瞭起腔、垛板、簧腔等,藝人的演唱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演唱的曲目有《西安事變》、《減租減息》等。1958年以後,吸收瞭明目人學藝演唱,增加瞭表演成分,取消打擊樂器,以土制月琴為伴奏主樂器,稱為武鄉琴書。

  武鄉琴書可以單人演唱,也可集體坐唱。唱腔風趣幽默,粗獷流利,屬於板腔體結構。板式除柳調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間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語匯與柳調旋律構成的襯腔、樂句組成,最能表現鄉土氣息。傳統書目有《五女興唐傳》、《呼傢將》、《包公案》等。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鼓書藝人為瞭參加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事業,編演瞭數百個新曲目,到各地宣傳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獎,並湧現出數十名模范藝人,為革命事業做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