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麗水、臺州地區和杭州地區建德、淳安等縣,以及江西東北部。明代末葉,這一帶就已盛行高腔和昆腔。清乾隆前後又相繼流入亂彈、徽戲以及灘簧、時調。這些劇種和聲腔長期在這一帶同班演出,相互影響,在表演藝術上漸趨接近,形成瞭統一的風格。因金華古稱婺州,1949年秋始改稱為婺劇。

  婺劇中的高腔分西安、西吳、侯陽3種。西安高腔流行於衢州一帶,因衢州古稱西安縣而得名。這種高腔,源出弋陽腔,以鼓為節,有有幫腔,但在發展中已加入笛子(藝人叫“橫風”)伴奏,有時亦出現簡單的過門。唱腔高昂但略低於原弋陽腔,有人認為它可能是明代四平腔的遺響。主要劇目有《槐蔭樹》、《合珠記》、《蘆花絮》等。西吳高腔,流行於金華一帶,因數次在金華北鄉的西吳村開設科班傳藝而得名。有幫腔,以笛和提琴(一種大型的椰殼板胡)伴奏,其唱腔較西安高腔婉轉流暢,據說自安徽傳入,與徽、池調有淵源關系。主要劇目有《白兔記》、《白鸚哥》等。侯陽高腔,流行於東陽、義烏一帶,以大鼓和大、小鑼為節,笛伴奏,無過門,有幫腔,唱腔比其他兩種高腔粗獷喧噪。主要劇目有:《古城會》、《全鹿臺》、《訪白袍》等,可能是義烏腔的遺音。

  婺劇中的昆腔是昆腔流傳在金華地區的一個支派,又稱“草昆”,唱功不如蘇州昆腔嚴謹文雅,表演粗獷。劇目以武戲為主,如《倒精忠》、《翻天印》、《取金刀》、《金棋盤》、《火焰山》、《九曲珠》、《通天河》、《飛龍傳》等。文戲多演折子戲,如《相梁刺梁》(《漁傢樂》)、《寫本斬楊》、(《鳴鳳記》)、《梳妝跪池》(《獅吼記》)等。

  婺劇中的亂彈原稱浦江亂彈,流行於浦江、昌化、建德、桐廬一帶。源於安徽,經天目溪傳入。曲調以“三五七”、“二凡”、“蘆花調”為主。“三五七”因上句以三字五字,下句以七字組成故名。它是一種由曲牌向板式變化體過渡時期的唱腔,屬早期吹腔。其曲調變化是以板式唱腔“三五七”為主,插入各種曲牌形式的亂彈腔,如:〔小桃紅〕轉三五七,〔梧桐雨〕轉三五七,三五七轉〔落山虎〕等。“二凡”據說源於西秦腔,經安徽與“三五七”合流後傳入。唱時以棗木梆擊節。在一出戲中往往抒情時唱“三五七”,激昂處則唱“二凡”。兩者均用笛或小嗩吶和板胡伴奏。“蘆花調”屬吹腔,因吹腔又稱蘆花梆子故名。它與“三五七”的不同處是形成瞭較為成熟的板式變化體制,其唱腔是靠各種板式的變換加以豐富,如頂頭板、遊板、疊板等。婺劇亂彈中曲調唱腔變化最為豐富的戲,稱之為亂彈尖,亂彈尖的劇目主要有:《蘆花》、《醉酒》、《櫻桃》、《訪友》、《出塞》、《踢球》等。亂彈的劇目,多以傢庭糾葛為主要內容,如《碧玉簪》、《藥茶》、《玉蜻蜓》等。

  婺劇中的徽戲,一路從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經新安江傳入金華;另一路則從婺源經開化傳至衢州。這一帶地處錢塘江上遊的金衢盆地,過去交通十分不便,所以至今基本上保存瞭徽戲的原貌。它的曲調主要有二簧、西皮、蘆花(吹腔)和撥子。二簧有老二簧、二簧、反二簧、小二簧四種,西皮有西皮、反西皮、花西皮三種。撥子隻唱老撥子,與蘆花調合稱為“徽亂”(徽班亂彈)。徽戲的樂器以笛和嗩吶為主,所以樂隊的主要演奏者稱為正吹。後來二簧和西皮雖以科胡(形似京胡,木桿、琴筒內直徑隻有二指)伴奏,但仍在樂器制作和演奏技術上模仿嗩吶。徽戲劇目有72大本,其主要的稱“三亭四閣”,即《榮樂亭》、《萬壽亭》、《感恩亭》、《龍鳳閣》、《九龍閣》、《回龍閣》、《沉香閣》。

  婺劇的灘簧與蘇灘有淵源關系,劇目有《僧尼會》、《斷橋》、《蘆林會》等,多為小戲。灘簧初為說唱形式,後來吸收地方音樂,不斷豐富,搬上舞臺。婺劇的時調是各個時期時行小戲的統稱。如屬目連戲的《王婆罵雞》,屬南羅的《李大打更》,屬油(後)灘的《賣草囤》,屬地方小調的《走廣東》、《賣花線》等。

  婺劇班社按其所唱聲腔的類別,有三合班、兩合半、亂彈班和徽班等組織形式。三合班,必須能演唱高腔、昆腔、亂彈各18本。唱西安高腔的稱衢州三合,常以“文錦”二字作班名;唱西吳高腔的稱金華三合,常以“品玉”作班名;唱侯陽高腔的稱東陽三合,常以“紫雲”作班名。兩合半,由三合班演變而來。因除演唱昆腔、亂彈外,無高腔,而代之以徽戲,人們認為徽戲不及高腔古老,而且18本才算一合,它隻會演7本徽戲,故算半合,稱為兩合半班。亂彈班,又叫浦江班,要能演36本亂彈“本工戲”才能稱班。其中部分曲調為贛劇吸收,被稱為“浙調”和“浦江調”。徽班,又叫金華班,必須能演72本徽戲,並兼演灘簧、時調等小戲。現有12個婺劇團,其中原為徽班底子的7個,亂彈班2個,三合班2個,兩合半班1個。“西安”和“西吳”的兩種高腔,已絕響多年。1950年請回僅存的老藝人江和義,並辦瞭高腔學員班,才得以恢復。婺劇名演員有周越先、徐汝英、鄭蘭香、徐東福、徐錫貴、王金龍等。較有影響的劇目有《黃金印》、《送米記》、《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以及小戲《斷橋》、《對課》、《米敲窗》、《出塞》等。

《牡丹對課》劇照(鄭蘭香飾白牡丹)

  婺劇不僅保留瞭四平腔、義烏腔等許多古老聲腔的遺音,而且較多地保存瞭徽戲的傳統劇目和腔調。它的表演格調粗獷,動作強烈,但在細節處理和人物性格刻畫上,卻又相當工細,善於運用特技和誇張的藝術手段,多在手腕和手指上下功夫,不同於京、昆等劇種而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