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戲曲作傢。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

  湯顯祖的生平和創作 湯顯祖誕生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1550.9.24)。書香人傢出身,14歲進學,21歲中舉。少年時期的湯顯祖,曾受學於泰州學派創立者王艮的三傳弟子羅汝芳。羅汝芳身受統治者的迫害而不屈服,始終和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異趣。這在湯顯祖的思想上留下瞭深刻的影響。萬曆三年(1575),湯顯祖刊印瞭第一一部詩集《紅泉逸草》。次年,他在南京國子監遊學,刊印瞭第二部詩集《雍藻》(已佚)。作於萬歷五年至七年(1577~1579)的詩143首和賦3篇編為《問棘郵草》,曾受到詩人、戲曲傢徐渭的熱情稱贊。從隆慶五年(1571)起,湯顯祖接連四次往北京參加三年一度的進士考試。後兩次考試時,他已經頗有文名,受人矚目,卻因謝絕首相張居正的延攬而落選。萬歷五年(1577)考試失利後,他試作傳奇《紫簫記》34出,全劇未完。

  萬歷十一年(1583),即張居正去世的第二年,湯顯祖才考中進士。次年秋,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兩年後,改任詹事府主簿。後又升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一部分受到冷遇、排擠被安插到南京來的官員,在某些問題上,他們是官方的反對派,後來正式形成的東林黨成瞭這個反對派的中心。而早期東林黨的重要人物和同情者如顧憲成、高攀龍、鄒元標、李三才、顧允成等都是湯顯祖的好友。他們在批評朝政上有共同的立場。湯顯祖差不多一到南京就被卷入到新舊兩派朝臣的鬥爭,以致他的舊作《紫簫記》也被懷疑為譏刺朝政,遭到查禁。萬歷十五年(1587),他把未完成的《紫簫記》改編為《紫釵記》。

  萬歷十五年、十六年(1587、1588),江南大饑荒,湯顯祖不僅是目擊者,作為一個低級官員,他自己也感到生活艱難。他在詩中說:“精華豪傢取,害氣疲民受”(《疫》),顯示出他對社會現實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萬歷十九年(1591),他在《論輔臣科臣疏》中對萬歷朝的統治作瞭一個清算:“陛下經營天下二十年於茲矣。前十年之政,張居正剛而有欲,以群私人囂然壞之。後十年之政,(申)時行柔而有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壞之。”他因抨擊朝政,被貶為廣東徐聞縣典史。南下途中,取道澳門,次年春北歸。往返所見的新奇印象後來被加工為《牡丹亭》第21出《謁遇》中參觀寶物的場面。

  萬歷二十一年(1593),湯顯祖被任命為浙江遂昌知縣。任職5年,他和勞動人民有瞭較直接的接觸,實行瞭一些開明的措施。他曾在除夕遣囚度歲,在元宵縱囚觀燈。萬歷二十六年(1598),眼看橫行不法的稅監就要來到,他在北京述職後逕自返回臨川。同年秋天,他從監川東郊文昌裡遷居城內沙井巷。著名的玉茗堂和清遠樓就在這裡,傳奇《牡丹亭還魂記》也在此時完成。萬歷二十八年(1600),他完成傳奇《南柯記》,次年創作《邯鄲記》。它們和《紫釵記》、《牡丹亭》合在一起,總名《玉茗堂四夢》。

  湯顯祖曾和當時許多文人一樣潛心佛學,30歲時甚至在南京清涼寺登壇講法。著名佛學大師達觀和他交誼頗深。達觀反對礦稅,非議程朱理學,遭統治階級忌恨,被捕死於獄中。他的哲學思想曾給湯顯祖以深刻的影響。

  湯顯祖罷官後第二年,曾在臨川和李贄相會。《牡丹亭》所表現的強烈的反對封建婚姻制度、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在當時,除瞭李贄《藏書》卷37的《司馬相如傳》之外,還沒有另一位思想傢這麼明確地提出過。《牡丹亭》完成於《藏書》出版的前一年。象許多古典作傢一樣,湯顯祖在思想上是復雜而矛盾的。一方面他視科舉為唯一出路,為八股文和應酬文字消耗大量精力;另一方面,他又對科舉、八股文、應酬文字表示厭棄。一方面他企圖在宗教中尋求人生的意義;另一方面又譏笑服食丹藥的迷信者,佛教的輪回說也免不瞭受到他的嘲諷。到瞭晚年,湯顯祖以繭翁為號。他在萬歷四十四年六月十六(1616.7.29)逝世。

明萬歷刻本《牡丹亭》插圖

  《牡丹亭》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思想和藝術同時臻於成熟時的作品。其故事梗概是: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她受《詩經·關雎》啟發,私出遊園,隨即在夢中和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杜麗娘的墓地(即以前的花園)造起一座梅花觀。柳夢梅進京赴試,借宿其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的自畫像。終於和畫中人的陰靈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得以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墓被發掘,柳夢梅又不告而別,就往淮安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內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夢梅受麗娘之托,送傢信傳報還魂的喜訊,遂被杜寶囚禁。敵兵退去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圓滿的解決。明代話本短篇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瞭基本的故事情節。《牡丹亭》在《驚夢》、《尋夢》、《鬧殤》各出的賓白中還保留瞭話本的若幹原句。在小說中,杜麗娘還魂後,門當戶對的婚姻順利締成;而在戲曲中,湯顯祖進行瞭創造性的勞動,把小說中的傳說故事同明代社會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之成為一部具有浪漫主義精神的傑作。

  《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是古典戲曲中令人可愛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會地位規定她應該成為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課是《詩經》首篇《關雎》。傳統的說法認為它歌頌“後妃之德”,是最好的閨范讀本。她卻直覺地認出它是一首戀歌。在婢女春香的慫恿下,她偷偷地越出繡房,“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瞭她青春的活力。她生活在彌漫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看青春一瞬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隻好把熱烈的感情蘊藏在心中。湯顯祖沒有因襲前人小說、戲曲中一見傾心、互通殷勤、後花園私訂終身的手法,而安排杜麗娘遊園之後和情人在夢中幽會;《驚夢》以後,接著描寫她第二次到園中《尋夢》。《驚夢》和《尋夢》是杜麗娘鬱積在心中的熱情的爆發,也是她用行動對現實世界作出的批判。

  《牡丹亭》感人的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人幸福、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是作為和封建思想對立的力量而出現的,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這是她自已思想和行動的主宰。湯顯祖描寫杜麗娘的外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寫出,她不是死於愛情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通過杜麗娘的形象,《牡丹亭》表達瞭當時廣大青年男女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瞭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明萬歷刻本《牡丹亭》插圖

  湯顯祖在《題詞》中說:“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把反封建的情和封建的理作為對立物而提出,這是對封建禮教的有力批判。杜寶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所謂正派人物。他認為封建禮教是天經地義的,不相信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主張恪守道學傢“存天理,去人情”的謬說。湯顯祖對他持批判揭露的態度,同時,也寫出瞭他疼愛兒女,清廉正直的性格。

  陳最良是非常可憐的小人物。三年一考,考瞭15次還是一個秀才。幾十年的“詩雲子曰”使他對現實生活一竅不通。他是青春被科舉制度所犧牲、思想被封建教條所僵化的老學究的典型。關於他的幾個片段,如《腐嘆》、《閨塾》、《旅寄》、《駭變》等,寫得都很生動,尤其是他的說白,語言通俗而又精練。

  胡判官是最獨特的人物,和他同時出現的是陰森淒慘的地府。他和陽世的金州判、銀府判、銅司判、鐵院判一樣貪贓枉法。胡判官對真正愛情的敵意也和陽世的封建統治者一樣。他和“惜玉憐香”的花神正好是兩個對立的形象。花神一口氣舉瞭39種鮮花,一一遭到判官的指摘。判官的迂腐和固執,也隻有杜寶和陳最良可以和他相比。這座鬼哭神嚎的地府是現實的陽世衙門和封建社會的縮影。杜麗娘走上朝廷,發現它比閻王殿更為可怕。這些描寫表達瞭作者對封建綱常統治殘害人們的不滿和憤怒。從杜寶、陳最良、石道姑到胡判官,從陽世到陰間,這就是杜麗娘生活於其中的整個世界。在廣闊的畫面上對封建社會進行諷刺和批判,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相結合,顯示瞭《牡丹亭》的進步傾向性。《牡丹亭》還對當時的政治提出直接的批評。安撫使杜寶對李全作亂無法對付,隻有賄通李全妻才能招降他。杜寶因此立功,升任高官。這使人聯想到首相張居正竭力支持邊將王崇古、吳兌、方逢時、鄭洛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的事件。

  《牡丹亭》裡那些艷麗典雅的片段往往用來描寫官場和官宦人傢的生活。膾炙人口的《驚夢》、《尋夢》,描寫春日園林,使人如親歷其境,不自覺地以杜麗娘的心緒感受著周圍的一切。依靠景色的烘托,湯顯祖揭示出杜麗娘內心深處的秘密,而又無損於她的身份。同是對杜麗娘的美貌的贊嘆,出自柳夢梅之口的是詩一樣的語言,而胡判官則是喜劇性的詩句。這都是出色地為創造典型服務的。《牡丹亭》每一出的結句都為後面的劇情提供暗示。下場詩全部采用唐詩而無不如意。對待細微末節,也如獅子搏兔,全力以赴。這可以看出湯顯祖對《牡丹亭》的重視超出他的所有作品之上。

  《邯鄲記》和《南柯記》 《邯鄲記》據唐沈既濟傳奇小說《枕中記》改編,它的成就僅次於《牡丹亭》。主角盧生的一生揭示瞭封建大官僚從起傢發跡直到死亡的歷史。劇中有聲有色地描寫瞭他的煊赫的氣勢和彪炳的功業,做瞭20年當朝宰相,進封趙國公,食邑五千戶,官加上柱國太師,子子孫孫一齊高升。可是,他在飛黃騰達以前,窮極無聊,闊小姐以送官法辦逼迫他成婚。以錢財買通司禮監和滿朝勛貴而狀元及第,以鬼蜮伎倆而建立功勛。這些諷刺性的刻畫出於湯顯祖的改寫,借此吐露他對當時政治的憤懣。《雜慶》、《極欲》兩出的直接描寫和《友嘆》的襯托,暴露瞭大官僚的無恥和淫逸行徑。盧生雖然到死還受到皇帝的恩寵,但在彌留時刻,一會兒惦念著身後的加官贈謚和史書記載,一會兒想著幼子的功名,幾乎比任何人都要死得可悲。作者所否定的顯然不是一般人生,而僅僅是盧生那樣的大官僚的一生。

  批評時政構成瞭《邯鄲記》的主題思想。它對封建上流社會進行瞭深刻的揭露,也對明代黑暗的政治現實進行瞭無情的鞭撻。它不用影射之類手法來達到揭露和鞭撻的目的,而是把現實政治中的醜惡集中起來加以描繪。盧生就是一個集中反映當時大官僚醜惡生活的典型形象。據湯顯祖自述,他研究瞭嘉靖、隆慶兩朝的政治之後,曾和別人討論瞭張居正以下幾個輔臣的評價,要把討論的要點寫出來由他校定。這時有一個奇僧唾面告訴他: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陳死人瞭,犯不著編寫他們的事跡。這番話和《邯鄲記》對大官僚盧生的批判精神是一致的。

  《邯鄲記》共30出,差不多隻有《牡丹亭》的一半。在全部南戲和傳奇中算是短小精悍之作。它簡練純凈,明白易懂,但又不是一覽無餘的所謂通俗;它耐人咀嚼,而不艱深晦澀,雖然時而出現湯顯祖所特有的那種可解又不可解之間的別有韻味的曲句。

  《南柯記》據唐李公佐的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改編。它和《邯鄲記》一樣,借傳說故事來評議現實。但《南柯記》中的淳於棼不同於《邯鄲記》中的盧生,他最初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終於在宦海浮沉中墮落。在劇中醉漢淳於棼倚靠女人關系一直升到位極人臣的左丞相;君臣畋獵龜山,文人獻賦作頌。朝廷驕奢逸樂的任何瑣事都被加上瞭莊嚴的外表。這些都表現瞭湯顯祖對現實政治的批判。《邯鄲記》和《南柯記》想以佛道思想來解決盧生和淳於棼的權欲和腐化的問題,實際上是做不到的。這表現瞭作者思想的局限,給作品帶來瞭虛幻的色彩。

  《紫簫記》和《紫釵記》 《紫簫記》是湯顯祖早期的作品。它的男女主角來自唐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主要情節則采自《大宋宣和遺事》亨集。現存34出,不及卷首《鳳凰臺上憶吹簫》所預告的劇情的一半。劇中遊仙、皈依佛法、妓妾換馬,以及《高唐》、《神女》、《好色》、《洛神》賦所喚起的某種情感,冗長的駢四儷六的說白,差不多組成瞭完整的六朝小賦。所有這些都帶有風流才子遊戲筆墨的性質。湯顯祖的同鄉好友帥機評論說:“此案頭之書,非臺上之曲也。”湯顯祖自己也承認它有“穠長之累”。

  《紫釵記》大體沿用《紫簫記》的情節,但駢文說白已大為縮減,平板的描述也被曲折的關目所代替。《紫釵記》更多地取材於小說《霍小玉傳》。女主角霍小玉在小說中名義上是郡主,實際上是妓女,湯顯祖則把她寫成良傢女子。乘墜釵、拾釵的機緣,霍小玉和李益得以互通情愫,不象小說那樣完全出於媒人的撮合。霍小玉自小嬌縱,缺乏人生經驗,卻癡情實意,幾經失望而不改易。經《凍賣珠釵》、《怨撒金錢》的正面描寫,《玉工傷感》的烘托,給人以深刻印象。小說中封建婚姻制度及其犧牲者的矛盾,一變而為劇中多情的霍小玉和盧太尉之間的對立。李益在兩者之間遊移不定。黃衫客隻有倚仗他非同尋常的勢力才使霍小玉的癡情得到成全。他出現在愛情的開始和結局,成為劇情發展的支配者。黃衫客是虛構人物,他的權勢來自宮廷。這說明湯顯祖當時還沒有對它失去幻想。新科狀元李益拒不參見盧太尉,被派到邊境的軍隊裡去供職,這是小說所沒有的,湯顯祖增添這樣的情節反映瞭他對時事的不滿。曲文時有佳句,尖新俊逸,近於小詞,而流利曉暢,略嫌不足。

  湯顯祖的創作對當時或後世都發生瞭重大的影響。後來的評論傢往往把文彩和湯顯祖相近的阮大鋮、吳炳等看作玉茗堂派作傢,實際上並不恰當。吳江派作傢沈璟有一本《墜釵記》傳奇,它的出目《鬧殤》、《冥勘》、《拾釵》、《仆偵》、《舟遁》以至它們的主要情節都是在表面上模仿《牡丹亭》的。真正從思想上、藝術上繼承湯顯祖的是清初戲曲作傢洪昇,他承認他的《長生殿》是一部“鬧熱《牡丹亭》”。

  《玉茗堂四夢》在昆曲舞臺上保持著歷久不衰的魅力。曹雪芹《紅樓夢》小說中有一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可見其影響之深。《紫釵記》的《折柳陽關》,《牡丹亭》的《遊園》、《驚夢》、《拾畫》、《叫畫》,《邯鄲記》的《掃花》、《三醉》、《番兒》都是昆曲唱腔和表演藝術的珍貴遺產。

梅蘭芳、言慧珠演出《牡丹亭·遊園》

  湯顯祖留下2200首以上的詩和文賦。他的作品《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全集》,以及《紫簫記》和“四夢”,都有明清刻本傳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3年整理出版瞭《湯顯祖集》。

  

外文譯本書目

英文

 H.阿克頓選譯的《牡丹亭》的《春香鬧學》(Ch’un-Hsiang Nao Hsueh),載《天下月刊》(Tien Hsia Monthly)第8卷1939年4月號。

 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教授賽琍爾·褒奇(Cyril Birch)翻譯的《牡丹亭》全譯本The PeonyPavilion,在印地安那大學出版社出版。

法文

 徐仲年譯著的《中國詩文選》(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一書,有《牡丹亭》第10出《驚夢》摘譯文及評介文字。此書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書局出版。

德文

 Hsü Dauling 撰寫的《中國的愛情故事》(Die chin-esische Liebe)一文中,有關於《牡丹亭》的摘譯和介紹。此文載《中國》(Sinica)第4卷(1929)。

 Dschang,Hing 和洪濤生選譯的《牡丹亭》中的一折《勸農》(Die Aufmunterung der Bauern,aus dem Drama“Mou Dan Ting”von Tan Hin-Dsu“1550~1617”),載《中國》(Sinica)第6卷(1931)。

 V.洪德豪森(漢名洪濤生)翻譯的《牡丹亭》(Tang HsiaenDsu,Der Blumengarten.Ein chinesisches Singspiel in deutscher Sprache)。193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洪濤生翻譯的《尋夢,湯顯祖牡丹亭第12出》(Die Suche nach dem Traum,zwölfter Aufzug aus demDrama Mou Tan Ting( Die päonienlaube) von TangHin-Dsu“1550~1617”),載《中國》(Sinic )第10卷(1935)。

 洪濤生翻譯的《牡丹亭》第14出《寫真》(Das Selbstbildnis),載《東方與西方》,(Orient et Occident)第2期(1936年2月7日)。

 洪濤生翻譯的《牡丹亭》全譯本,題名為《還魂記,德譯本湯顯祖浪漫主義劇作》(Die Rückkehr der Seele,ein romantisches Drama von Tang Hsiän Dsu in deutscher Sprache),1937年分別由蘇黎世與萊比錫拉舍爾出版社出版。

日文

 鈴木彥次郎和佐佐木靜光合譯的《牡丹亭還魂記》,收入《支那文學大觀》中,1926~1927年由東京支那文學大觀刊行會出版。

 宮原民平譯註的《還魂記》,收入《國譯漢文大成》文學部第10卷內,1920~1924年由東京國民文庫刊行會出版。

  

參考書目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