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曲種。又名單鼓。流行於東北地區。原為滿族人民祭祀、禱福、驅邪、慶喜的歌舞形式。清代初年曾由滿族傳入關內,北京及華北各地逐漸盛行。演唱者或為傢庭主婦,或請女巫。近代在東北演變為隻由男藝人表演的形式,並由滿族傳播給漢族,故有“旗香”(滿)、“民香”(漢)之分。太平鼓一般在春耕前和秋收後農閒時活動,除燒香還願、祈求消災除病外,還作為歡慶豐收、祝賀婚嫁的娛樂活動。

  單鼓有大小兩種,大者鼓心直徑約一尺半,小者約七寸。鼓為蒲扇形形,鐵架,皮面或紙面,鼓柄上有鐵環。鼓鞭為竹制,下綴紅絨穗。一般多用大鼓伴唱,小鼓用於舞蹈場面。另有鐵制腰鈴,系於彩裙之上,隨腰部擺動作響。歌舞時,每人手持單鼓一面,且敲且唱,有領唱、對唱、群唱等形式,兼有民間舞蹈和武術成分,如打霸王鞭、七節鞭等。唱腔吸收瞭東北民歌的〔放風箏〕、二人轉的〔蛤蟆韻〕、東北大鼓的〔四平調〕等音樂成分;舞蹈方面多受蒙古族“跳鬼”形式的影響,到最後有一人手持小鼓出場,作就地十八滾等特技表演。

  太平鼓的演唱內容,有內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內路鼓共分9鋪(即9回),是必唱的詞;外路鼓有14~24鋪,為可增可減的詞。內路鼓的內容,包括開天辟地、三皇五帝等遠古神話、九郎神神話及請本傢祖先亡魂進門享祭、送諸神歸天等迷信內容,還穿插一些民間傳說,如《唐王征東》、《孟薑女哭長城》、《排張郎》等。《排張郎》又名《休丁香》,是民間流傳的灶王成神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平鼓經過改革,剔除瞭迷信內容,面貌一新,曾與大秧歌等民間歌舞一起搬上舞臺演出,演唱過《豐收樂》等新曲目。在遼寧省大連、丹東地區,吉林省白城、通化地區,黑龍江省黑河、松江地區仍很流行。

清楊柳青木版年畫《太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