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表演基本功,指訓練戲曲演員掌握和運用翻、騰、撲、跌各項技藝(即筋鬥,亦作斤鬥)的基本功夫。因對各種筋鬥翻跳的部位限制甚嚴,不能超越舞臺臺毯的範圍以外;又因這些技藝的訓練強度高,難度大,技術條件複雜,練習時需要在毯子上進行,以保護練習者不受傷害,故稱毯子功。

  漢代百戲中即有雜技、筋鬥的表演,如出土的西漢樂舞陶俑中,就有“拿頂”、“下腰”的表演姿態。經過歷代雜技和戲曲藝人的創造、發展,形成瞭具有民族風格的翻、滾、騰、撲、、跌等各種技藝。隨著戲曲的形成,筋鬥在戲曲表演中,成為塑造人物性格、表現戲劇情境、渲染戰鬥氣氛的不可缺少的藝術手段。生、旦、凈、醜各個行當都要掌握一定數量的翻撲技藝,才能適應舞臺表演的需要。筋鬥除瞭在戲曲舞臺上表現翻山越嶺、竄房越脊、騰雲駕霧、水中浮遊、雙方拼搏鏖戰時的人翻馬仰、竄奔躲閃、凌空跌倒等戲劇情節外,還可以通過它的訓練,協調演員的四肢,增強周身各部關節的柔韌性、協調性和鍛煉神經中樞系統對肢體運動的控制能力,使戲曲演員的形體在藝術創造中運用自如。

  歷史比較悠久的戲曲劇種都有各自的一套筋鬥名目和比較完備的訓練方法,以京劇為例,大體可歸納為以下幾類:①基礎功。如拿頂、下腰、前橋、後橋、虎跳、踺子、跺子等。這是練好一切筋鬥的基礎。這些基礎筋鬥,有的雖然很少直接在舞臺上單獨運用,例如踺子,但它是踺子小翻、出場的基礎。踺子功夫不牢,就翻不好長筋鬥,故有“七分踺子三分小翻”或“七分踺子三分提”之說。②單筋鬥,又叫短筋鬥,包括單小翻、單前撲、單提、單漫子、單躡子、單雲裡加關、單折腰等。這些筋鬥雖然都標有“單”字,但並不是隻翻一個,而是指可以單獨練習。單筋鬥有瞭基礎後,就可“掛串”。如單小翻最多能達到三、四十個,還有串蹲提、串前撲、串漫子、串躡子等。它既可單獨翻躍,也可自身連翻。因此,單提又稱為站提,單小翻又稱為站小翻,不受“單”字的約束。③長筋鬥,又稱大筋鬥,即兩種以上筋鬥的結合,並要借助趨步(助跑)力量來完成。如踺子與小翻結合就稱“踺小翻”,踺子與提結合就稱“出場”,虎跳與前撲結合就稱“虎跳前撲”。長筋鬥又分四門長筋鬥和四門掛梢的長筋鬥兩類。掛梢是三個以上筋鬥的組合,如踺子、小翻、前撲結合起來,就是“踺小翻前撲”,以此類推,又有踺小翻提、踺小翻漫子、踺小翻躡子等;還有難度更大的四面筋鬥。④桌子功,指筋鬥下桌、筋鬥過桌、筋鬥上桌。筋鬥下桌有臺漫、臺撲、臺提、倒折虎、搶背、雲裡翻、雲裡前撲等;筋鬥過桌是將兩張桌子疊起,或將二至三張桌子並列橫排,可以向高處越過,也可以向遠距離沖過,如跺子漫子推手過桌、跺子前撲過桌等。從下往上翻的稱筋鬥上桌,如出場上桌、前撲上桌等。⑤彈板功,這是近年來從雜技、體育中吸取演化來的新項目。有彈板前撲、高毛、漫子、躡子、直體、折體、挺身前撲等。有的還用瞭高臺彈板,即從兩側的高臺彈板上往下交錯翻騰各類筋鬥。⑥軟毯子功,屬於撲跌類,分三種:一是跌撲功,包括小毛、倒毛、高毛、竄毛、入水毛和撲虎、旋撲虎、竄撲虎、肘絲撲虎、倒折虎、搶背、吊毛、錁子、前後僵屍,難度較大的還有小翻搶背、小翻倒折虎、踺子倒折虎、跺子搶背、跺子高毛、雲裡燕等;二是走跤,是雙人合作的抄翻技巧,如過包、轉包、蹬加官、背口袋、穿心前撲、手提、抱虎跳、馱虎跳、扛虎跳、轉羅圈、軲轤錢、雙頭人等;三是小排頭,又稱小零碎,多為武醜或短打武生使用,以表達人物機敏、靈巧、風趣的性格。其中包括倒三點、壓棗、加關、按頭、腦踺子、倒毛頂、小翻戳頂、蛙跳、蛤蟆夯、碎地蹦、碾碾轉、小虎跳、猴提、串絞柱、旋窩、一盆花等。

  筋鬥要達到高(騰空高)、輕(起落輕)、漂(姿勢正確漂亮)、準(翻擋子、越城、過人、砸險的落點要準確無誤)的要求。不僅要能穿著短打緊身衣褲翻,還要能足蹬厚底靴身紮大靠翻,有的還要手持大刀、槍、雙刀、雙槍各種兵器翻。戲曲演員要掌握這些功夫,除瞭勤學苦練外,還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必須從小接受嚴格、科學的訓練,由抄功教師遵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施教原則,打好基礎。

  一個筋鬥的練成,要經過“抄”、“保”、“喂”三個步驟:①抄。正確動作的形成,關鍵在於“抄”。不同的筋鬥有不同的抄法,如抄前撲要貼、掭、扣等。②保。抄到一定程度,練者基本上掌握瞭獨立動作的能力,教師就可酌情撤勁,起輔助性的保護作用,使練者逐步獨立掌握動作。③喂。如果練者已經獨立掌握動作,為瞭保持正確的動力定型,進一步提高動作質量,每次練功開始時,還要用把輕微地搭幾個。以上是練習毯子功必須經過的三個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