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曲種。廣泛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吳語地區,同蘇州彈詞合稱評彈。蘇州評話為大書,蘇州彈詞為小書,總稱說書。蘇州評話源於宋代說話伎藝。清代劇作傢李玉的《清忠譜》第2折《書鬧》中,描述瞭明末清初蘇州說書中演說《嶽傳》的情景,有表,有白,有類似賦贊的韻文,和現在的蘇州評話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評話藝人柳敬亭,曾在蘇州及其附近一帶說書,與蘇州評話有密切的淵源關係。清代中葉,蘇州評話進入鼎盛時期,成立瞭蘇州評彈最早的行會組織光裕社。在咸豐、同治年間,出現瞭說《水滸滸》的姚士章等評話名傢。

  蘇州評話是用蘇州方言講故事的口頭語言藝術。其語言由第一人稱即說書人的語言和第三人稱即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兩部分組成,而以前者為主。這就和戲劇的語言有質的區別。它是講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稱語言稱表,第三人稱語言稱白,表和白以散文為主,隻說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誦的一小部分韻文,包括賦贊、掛口、引子和韻白等。賦贊用以描景、狀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狀態及性格特征。掛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紹。引子是說書人的書情介紹或點題。韻白是韻文的表或白,或鋪敘情節,或總結前段書情。

  蘇州評話很註重噱,有“噱乃書中之寶”的說法。人物性格和情節的矛盾展開中產生的喜劇因素,叫“肉裡噱”。用作比仿、襯托、借喻和解釋性的穿插,叫“外插花”。與此相類似,用隻言片語來引起聽眾的笑聲,叫“小賣”。

  評話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風”。這種動作和表情,也分說書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兩大類。說書人的動作和表情,是解釋性的,並用以表達說書人的喜怒哀樂和愛憎態度。故事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由說書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包括語音和語調來講話,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對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員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現,“登場面依然我”。說書人在書臺上,始終是以演員身份出現的。這和戲劇的表演,也有質的不同。

  評話的演出,因演員的說法、語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瞭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員說法嚴謹,語言經反復錘煉後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隨機應變,舌底生花,善於即興發揮,適應不同的聽眾而隨心變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員說表語如聯珠,鏗鏘有力,為“一口幹”或“快口”。相反,則為“慢口”。有的演員以說表見長,少起角色,則為“平說”。有的以起某個角色見長,如有“活關公”、“活周瑜”、“活魯智深”等美稱。

  蘇州評話的傳統書目,約50多部。一類說歷史故事,屬講史類,如《西漢》、《東漢》、《三國》、《隋唐》、《金槍》、《嶽傳》、《英烈》等,為“長靠書”,又稱“著甲”;一類是“短打書”,講英雄好漢、義士俠客的故事,如《水滸》、《七俠五義》、《小五義》、《綠牡丹》、《金臺傳》等;還有神怪故事和公案書,如《封神榜》、《濟公傳》、《彭公案》、《施公案》等。

  蘇州評話都是講長篇故事,分回逐日連說。每天說一回,每回約一個半小時。能連說幾個月,長的可達一年半載。這種長篇連說的特點,形成瞭評話特殊的結構手法。單線順敘,用未來先說、過去重談的方法前後呼應。用“關子”來制造懸念,以吸引聽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蘇州評話創作、改編瞭一批新書目,如《江南紅》、《鐵道遊擊隊》、《林海雪原》、《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等。還出現一些中、短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