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作品。故事出自清雍正、乾隆年間海南瓊臺書院掌教謝寶的傳說。清末,敷演成瓊劇《搜書院》。1954年,廣東省海南戲曲改進分會根據瓊劇老藝人口述,整理出“書房會”、“圍書院”、“搜書院”3場戲。1956年,楊子靜、莫汝城、林仙根對瓊劇舊本作瞭較大增益、加工,改編成粵劇《搜書院》。劇本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廣東省卷》(1959)。《搜書院》描寫海南鎮臺的女兒飄失風箏,為瓊臺書院學生張逸民拾得。張逸民題詞於風箏之上,並交前來尋找風箏的鎮臺府侍婢翠蓮攜回。鎮臺夫夫婦發現題詞,疑翠蓮行為不軌,拷打後鎖入柴房。翠蓮女扮男裝,月夜潛逃,路遇瓊臺書院掌教謝寶,隨歸書院,得會張逸民。鎮臺聞訊,帶兵圍搜書院。謝寶智挫鎮臺氣焰,救翠蓮脫險。張逸民、翠蓮終成眷屬。瓊劇舊本沒有翠蓮這個人物,粵劇改編本增入這個人物,並著力描寫她的不屈服於暴力的性格。改編本又在舊本的基礎上,增加《步月抒懷》一場戲,對謝寶的正直、智慧、幽默的性格有所加強。全劇結構嚴密,語言具有較高的文學性。1956年,廣東粵劇團演出的《搜書院》,由馬師曾、紅線女分飾謝寶、翠蓮。同年攝制成彩色戲曲藝術片。(見彩圖)

粵劇《搜書院》(馬師曾飾謝寶,紅線女飾翠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