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名詞。出現於清代花部戲曲聲腔興起時期,詞義內涵依使用情況不同而異:①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種戲曲聲腔,諸如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等,統謂之“亂彈”。此說見於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實因它們與具有嚴格規範的昆曲的區別而得名。②對個別戲曲聲腔的稱謂,如梆子腔、皮簧腔,皆曾自稱亂彈。相沿至今,川劇仍稱所唱梆子腔劇碼為“彈戲”,湘劇仍稱所唱皮簧腔為“彈腔”,實系“亂彈戲”和“亂彈腔”的簡稱。浙江習稱戲曲腔調“二凡”、“三五七”為亂彈,並將其在各各地衍變的地方戲曲叫做“紹興亂彈”、“黃巖亂彈”、“溫州亂彈”、“浦江亂彈”等,構成一個亂彈聲腔系統,簡稱亂彈腔系。山東萊蕪梆子稱“吹腔”為亂彈。③劇種的稱謂。冀南、魯西北相鄰地區流行一種戲曲腔調,與梆子腔、皮簧腔及浙江省之亂彈均不同,當地俗稱“亂彈”,並定名為亂彈劇種。總之,亂彈一詞的用法向無嚴格規范,須據具體情況加以分辨,才能準確理解它的涵義。但無論泛指或專稱都含有與昆曲相區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