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曲種。發源於山西長治。長治在清代為潞安府建制,因以得名。現在流行於長治市及長子、屯留、壺關、潞城等縣。清乾隆年間,潞安府賣唱藝人高福樹,以鋼板和平鼓擊節演唱,稱為“幹板腔”,節奏緊湊,曲調風趣,唱《打登州》、《破孟州》、《燕王掃北》等書目,極受聽眾歡迎。後來傳授弟子,又加上瞭三弦伴奏。潞安鼓書的唱腔屬於板式變化體,早期隻用流水板演唱。1945年,盲藝人於樹田又吸取瞭襄垣鼓書、武鄉琴書和上黨落子、上黨梆子的聲腔音樂,豐富瞭唱腔,創造瞭花板、悲板、垛板以及及起、送、轉等一些過渡板。伴奏的弦樂器有二胡、低胡等,擊節用書鼓、書板。唱腔流利,說唱性強,節奏短促,顯得活潑流暢。演唱形式多為坐唱,六、七人為一組,各持樂器,分擔角色,或齊唱,或獨唱,行當齊全,紅火熱鬧。傳統書目除高福樹的早期作品外,還有《巧聯珠》、《巧奇緣》等。短段有《拙老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