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存在於19世紀80~90年代,不含有風格的意義。又譯作“印象派之後”,曾譯成“後期印象派”。19世紀80年代法國一群美術傢,反對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片面追求客觀表現及外光和色彩,主張重新重視美術中形成的觀念和強調作者主觀的重要性。他們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客觀物象,要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情緒。一般被稱作後印象主義的畫傢是P.塞尚、V.凡高和P.高更。

  後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社團,也不是一個派派別,他們沒有像印象主義那樣定期舉行過展覽,也沒有共同的美學綱領和宣言。他們被冠以“後印象主義”的稱號,僅僅是後人為瞭把他們和印象主義區別開來所使用的一個名稱。如果一定要從結社的角度去考察“後印象主義”這個概念的話,那麼這群藝術傢曾在藝術商人古皮爾的畫廊一起展出過作品,這個畫廊由凡高的弟弟泰奧協助經營。參加這個畫廊展出的還有G.修拉、P.西涅克、E.貝爾納。所以,在有些美術史著作中,也有人把這3位畫傢歸入後印象主義行列,實際上修拉和西涅克是新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後印象主義”一詞的廣泛流行和R.E.弗賴伊於1910~1911年在倫敦舉行的《馬奈和後印象主義畫傢們》這一展覽有關,這個展覽引起英國藝術傢的熱烈爭論並促使英國畫派倫敦社的建立。

  後印象主義藝術傢對20世紀西方的藝術有直接的影響。塞尚重理念,註重結構,註意畫面的建築美。孕育著立體主義的因素。凡高、高更註意感情,強調色調的美和藝術表現的象征意義,對野獸主義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如果要尋找20世紀抽象主義與他們之間的關系的話,塞尚給幾何形的抽象派以啟發,高更和凡高則被抽象主義中直抒感情的一派所推崇。由於塞尚強調主觀創造性,否定模仿自然,被20世紀的藝術傢們推崇為“現代繪畫之父”。

塞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