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作品。上海市人民滬劇團集體創作,文牧執筆。劇本原名《碧水紅旗》,1960年改名《蘆蕩火種》,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演出。《蘆蕩火種》劇本於1964年出版。

  劇本取材崔左夫所寫《血染著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的鬥爭紀實》,描寫1939年秋,新四軍某部轉移,在陽澄湖畔的沙傢浜留下郭建光等18名傷病員。中共江蘇省常熟縣委員會委員陳天民,將掩護傷病員的任務交給地下聯絡員、春來茶館老闆娘阿慶嫂。阿慶嫂把傷病員隱蔽在蘆葦蕩裏。“忠義義救國軍”司令胡傳奎和教官刁德一暗中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勾結,進駐沙傢浜,搜捕新四軍傷病員。阿慶嫂按照地下黨的指示,在沙老太、沙七龍的協助下,利用胡傳奎與刁德一之間的矛盾,同敵人展開機智的鬥爭,保護瞭傷病員。郭建光等18人傷愈後,發展抗日武裝力量,利用胡傳奎結婚的機會,喬裝打扮,在阿慶嫂的接應下,一舉殲滅敵人。

《蘆蕩火種》劇照(丁是娥飾阿慶嫂,邵濱蓀飾刁德一)

  滬劇《蘆蕩火種》以地下鬥爭為主線,通過《茶坊智鬥》、《開方授計》等重要場子,塑造瞭阿慶嫂的形象,刻畫她機智靈活、不卑不亢的性格和以茶館老板娘身份為掩護,克服種種困難,戰勝種種危險的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劇作還塑造瞭胡傳奎、刁德一兩個性格迥然不同的反面人物形象。《蘆蕩堅持》一場則歌頌瞭郭建光等18名傷病員在饑餓、疾病等險惡的自然環境中,與刁德一、胡傳奎的惡毒陰謀作鬥爭的英雄氣概。劇本情節緊湊,語言生動,並且發揮瞭滬劇唱做藝術的特點。丁是娥成功地扮演瞭劇中的主要人物阿慶嫂。(見彩圖)

丁是娥(滬劇《蘆蕩火種》阿慶嫂)

  1964年,北京京劇團把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成京劇《蘆蕩火種》,參加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以後又改名為《沙傢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