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曲種。用廣州白話演唱。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門地區。龍舟歌的由來,一說是端午節舉行龍舟賽,向龍王廟焚香,口唱消災納福、驅邪保境的歌詞演變而來;一說是乞丐在胸前掛小鑼小鼓,手拿木雕的龍舟,口唱吉祥祝福的歌詞而傳流下來。一般認為形成於18世紀後期。龍舟歌的內容大約來自三個方面:①由佛曲轉化而來,主要講因果報應,生死輪回;②由歌謠而來,以抒情動聽、情節委婉取勝;③由木魚歌轉化而來,比木魚歌更適合演唱長篇故事。

  龍舟歌與與木魚歌、南音、粵曲、粵謳以及咸水歌等相近,但又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法和曲調。它以七字句為基本句式,也有三言、九言、十一言等,大體是三、四句為一組。有起式和煞尾,上句轍韻自由,下句必須合轍押韻。曲調低沉、婉轉,演唱者手執木雕的小龍舟,舟上的人物可以用牽線引動,並在胸前掛小鑼小鼓,敲擊節拍。

  龍舟歌的傳統曲目內容豐富,有神話、傳說、寓言類,如《八仙賀壽》、《金星戲竇》、《仙姬送子》等;歷史故事類,如《昭君和番》、《王允獻貂嬋》、《鳳儀亭訴苦》、《三聘孔明》、《三別徐庶》、《貴妃醉酒》、《百裡奚會妻》等;愛情故事類,如《西蓬擊掌》、《雲英問病》、《蒙正祭灶》、《楊翠喜憶情郎》等;慨嘆人生坎坷類,如《老女嘆五更》、《賭仔回頭金不換》、《怨嫁遲》等;描寫社會問題類,如《東蘭返村》、《朱買臣得志》、《碧桃錦帕》等;還有娛樂性、知識性一類,如《七夕贊花》、《解攜籃》、《花木思嬌》等。辛亥革命後,革命黨人曾舉行“社會龍舟”、“政治龍舟”,編演過《庚戌年廣東大事記》等曲目,向民眾宣傳革命。由於龍舟歌的形式靈活,格律自由,適於以口語編唱,至今仍然受到群眾歡迎,並由隻唱不說發展為有說有唱和對唱的形式,增加瞭弦樂伴奏。粵語地區的一些文藝團體曾多次舉行龍舟大會,演唱新編的曲目。

清刻本龍舟歌《火燒大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