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流行於山東省青島市及膠東的部分地區。它和茂腔同源,都由諸城、高密一帶的民間演唱“本肘鼓”發展而成。清代末年,流傳到膠東的即墨、平度、掖縣、萊陽等地。早期演唱時隻敲手鑼和鼓,沒有絲絃樂器伴奏,後經業餘愛好者採用四胡尋聲伴奏。由於演員們對定調演唱很不適應,隻能順著弦音強往上溜,群眾稱它“溜腔”,後來諧音定名“柳腔”。柳腔的傳統劇碼與茂腔基本相同,不少老藝人都能兼唱茂腔。唱腔分悲調、花調。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板、快板、散板、四不象、哭迷子、尖板等,另有娃娃娃、南羅。在柳腔音樂中,每當劇中人物演唱大段劇詞、中間需要換韻或告一段落時,便吹嗩吶當作過門襯墊,叫做“吹垛子”。主要伴奏樂器有四胡、二胡、月琴等。1920年前後傳入青島市,組成“四喜班”,名演員有劉作蓮(藝名劉森)、劉洪石(藝名劉小)、劉德昌(藝名劉嫚)等。50年代,先後組成青島市及即墨縣柳腔劇團,主要演員有張秀雲、宋洵光等,經常演出的劇目有《趙美蓉觀燈》、《於秀英求情》、《丹鳳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