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時代的諸宮調作品。作者無考。現存殘本42頁。1907~1908年間,俄國Π.Κ.科茲洛夫探險隊在發掘古代西域黑水城(今甘肅境內)時發現。原件曾收藏於列寧格勒,1958年4月由蘇聯國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贈還中國,現藏北京圖書館。中國學者根據刻本版式和作品的語言風格、結構體例、使用宮調等方面,確定為12世紀左右的作品,是現存諸宮調刻本中最早的一部。

《劉知遠諸宮調》(殘本)

  《劉知遠諸宮調》全書應有12則,今殘存《知遠走慕傢莊沙陀村入舍第一》、《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第二》、《知遠充軍三娘剪發生少主第三》、《知遠探三娘與洪義廝打第十一》、《君臣弟兄母子夫婦團圓第十二》5則,前4則並有缺頁。書中敘述五代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發跡變泰的故事,明代傳奇《白兔記》即取材於此。作品描述瞭地主階級對雇工殘酷的剝削壓迫,婦女社會地位的低下和所受苦難的深重。同時,又表現出濃厚的宿命論和迷信觀念,如劉知遠與李三娘對惡勢力的迫害,隻是逆來順受;最後的時來運轉,完全是命中註定,才使矛盾調和,形成大團圓的結局。在藝術方面,具有渾樸遒勁的風格,語言比較自然,近於口語。與同時出現的《新編五代史平話》中的《漢史平話》比較,內容情節更為豐富,人物的刻畫也更為生動。

  《劉知遠諸宮調》刻本的發現,可以看到前期諸宮調的藝術成就和樂曲結構樣式,為研究諸宮調的形成和發展,提供瞭珍貴的資料。1935年,鄭振鐸根據國外傳抄本校訂,收入《世界文庫》第2冊,嗣後有1937年北平來薰閣書店的石印版本和1958年文物出版社的影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