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

  中國戲劇、電影作傢,文學傢。原名錢德富,又名錢杏邨,筆名阿英、錢謙吾。

  阿英1900年2月6日出生於安徽蕪湖的一個小手工業者傢庭。肄業於上海中華工業專門學校土木工程系。1919年積極參加加“五四”運動,在上海學生聯合會擔任《日刊》編輯。1927年在武漢全國總工會負責宣傳工作,並參加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的籌備工作。“七·一五”武漢政變後赴上海,與蔣光慈等人組織文學團體“太陽社”,出版《太陽月刊》,倡導無產階級文學。1930年初,參加中國左翼作傢聯盟的籌建工作,在“左聯”成立大會上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和執委會常委,後又被選為“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常委。1933年3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領導下的“左翼電影小組”工作。

  1933~1934年,他先後和鄭伯奇、夏衍、鄭正秋、洪深等人合作改編、創作電影劇本《鹽潮》、《時代的兒女》、《三姊妹》、《女兒經》,並獨立創作瞭電影劇本《豐年》。1932年6月,他與夏衍等左翼影評工作者聯名發表《我們的陳訴,今後的批判》,提出電影批評的方針和任務,並以鳳吾的筆名在《明星月報》上發表瞭《論中國電影文化運動》以及《電影批評上的二元論傾向問題》等文章。這些文章,對電影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936年11月,他與32位進步影評工作者聯合發表瞭《向藝華公司當局進一言》的公開信,與“軟性電影”及其支持者進行論爭,堅持電影藝術的進步性。

  “九·一八”事變之後,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阿英著力於以戲劇創作來激勵人民的抗日熱情。抗日戰爭前夕和抗戰初期,他先後創作瞭多幕劇《春風秋雨》、《桃花源》、《五姊妹》、《不夜城》等密切反映現實的話劇。這些劇本從不同的側面,反映瞭這個時代“革命的火花在地底潛流”,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社會現實進行瞭鞭撻,對日本侵略者和漢奸走狗進行瞭揭露。上海成為“孤島”後,阿英堅持鬥爭,利用歷史題材進行創作,宣揚民族氣節,激勵人民的抗日鬥志。先後寫作瞭《碧血花》(又名《明末遺恨》)、《海國英雄》、《楊娥傳》和《洪宣嬌》、《牛郎織女》等多幕劇。在這些劇本中塑造出許多生動感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形象,給觀眾以鼓舞。

阿英在寫作

  1941年,阿英轉移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在新四軍中主管新聞、文化、統戰等方面工作。1944年創作瞭5幕歷史劇《李闖王》。這部劇本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受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啟發而寫作的。劇本描寫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進占北京後,由於主要將領牛金星、劉宗敏等被勝利沖昏頭腦,走向腐化墮落的道路,李自成又聽信讒言,殺瞭功臣李巖,最後終於失敗的故事。這部優秀劇作,在翔實的史料基礎上,通過精細的藝術創造,塑造出瞭李自成等歷史人物的生動形象,描寫出一幅發人深思的歷史畫卷,總結瞭300年前這次農民起義失敗的悲劇教訓。此劇由新四軍八旅文工團首演。此後在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廣為演出。解放初期也有劇院演出。1955年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劇院曾演出過此劇。

阿英與於伶、吳永剛、唐若青、舒涅合影

  抗日戰爭勝利後,阿英曾任中共中央華東局文委書記、大連市文委書記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秘書長等職。同時,編有《晚清文學叢抄》9種,並參與瞭傳記片《梅蘭芳》和《詩人杜甫》的編寫工作。

  阿英著述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小說集《革命的故事》、《一條鞭痕》、《義塚》、《白煙》、《瑪露莎》等;詩集《暴風雨的前夜》、《餓人與饑鷹》、《荒土》等;散文集《流離》、《灰色之傢》、《夜航集》以及《晚清小說史》、《小說閑談》等學術著作出版。

  阿英於1977年6月17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