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曾名“化裝揚琴”或“琴戲”,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山東琴書分南、北、東三路。清末流行於黃河下遊的北路琴書,經廣饒縣琴書藝人時殿元(1863~1948)和譚秉倫、崔興樂等,把《王小趕腳》改為化裝演唱,形成瞭化裝揚琴。因開始化裝演《王小趕腳》用過驢形道具,曾被稱為“驢戲”;在臨邑、濟陽一帶稱為“迷戲”,在膠東叫“蹦蹦戲”,1950年定名為呂劇。早期的化裝揚琴專業藝人很少,但在惠民、博興一帶農村,幾乎村村都有業餘的“拉地攤”演出。它曾和五音戲戲、萊蕪梆子等同臺演出,並在表演、化裝、打擊樂方面受到流行於惠民一帶的東路梆子和京劇的影響。初具戲曲形式後,活動范圍擴大到昌濰、膠東半島。1925年,黃文徵、黃文信等的“黃傢班”和“慶和班”、“義和班”先後進入濟南市演出。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臺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樸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

  1950年,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地方戲曲研究室成立,把呂劇作為研究改革的重點,以《小姑賢》一劇作為改革嘗試。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為呂劇上演。郎咸芬扮演的李二嫂,獲得好評。在音樂方面也以四平、二板為基礎,創造瞭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等新的板式;並吸收和揉合梆子、茂腔等其他劇種音樂的節奏和旋律,使它的唱腔、音樂逐漸豐富起來,增強瞭劇種音樂的表現能力。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易名為濟南市呂劇團。山東省現有29個專業呂劇團,業餘呂劇活動遍及山東全省。此外,新疆、黑龍江、遼寧、江蘇等地也相繼建立瞭呂劇團。代表劇目《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先後搬上銀幕。

《姊妹易嫁》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