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孕育於福建省泉州,流行於晉江、龍溪地區及廈門、臺灣省閩南方言區域。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動。梨園戲歷史比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碼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瞭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繡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薑女》等。清康熙年間,仁和鬱永河所作《臺灣竹枝詞》中有“媽祖(天後)宮前鑼鼓鬧,侏離(用難懂的語言)唱出下南腔”之句,閩以漳、泉為下南。可見“下南”戲是漳、泉一帶當地發展形成的一種戲曲。其劇目不如“上路”完整細致,科諢亦較多,但生活氣息較濃。有《呂蒙正》、《陳州賑》、《鄭元和》、《劉大本》、《劉秀》、《商輅》、《梁灝》、《范睢》、《嶽霖》等。小梨園以生、旦戲見長,多愛情故事和民間傳說戲,如《郭華》、《蔣世隆》、《董永》、《教子》、《四九弄》、《陳三五娘》等。

《陳三五娘》劇照(蘇烏水飾黃五娘)

  小梨園的腳色行當為生、旦、凈、醜、貼、外、末7種(故又稱七子班),大梨園增加瞭老旦(也叫老貼)和二旦。梨園戲在表演上有一套獨特的程式。基本動作稱為“十八科母”,不但有“舉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臍,拱手到下頦”等嚴格規制,且在部分特定的表演中,尚遺存一些傀儡動作,載歌載舞,古樸而又細膩,別具風格。梨園戲的唱腔屬南曲,簫弦伴奏為主,一字多腔。由於用泉州方言歌唱,融合部分民間音樂,形成瞭獨特的梨園戲南曲唱腔。曲調中保留著不少古曲牌名,有的屬唐宋時的大曲和法曲,如〔摩訶兜勒〕、〔婆羅門〕(原為法曲,唐天寶時改名〔霓裳羽衣曲〕)、〔太子遊四門〕以及〔後庭花〕、〔漢宮秋〕、〔梁州曲〕、〔八聲甘州〕等,其後又吸收瞭弋陽腔、青陽腔和潮調的部分唱腔。曲牌體式有套數、集曲、慢曲、引、小令等。大、小梨園的唱腔各有特色,“上路”淳樸剛勁,“下南”明快粗獷,小梨園委婉纏綿。伴奏樂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簫、品簫、大小嗩吶等。琵琶系“南琶”,橫彈,構造與演奏姿式,均與唐代相仿。打擊樂器有南鼓(堂鼓)、小鼓、拍板、馬鑼、小鑼、空鑼、草鑼、小叫(狗叫鑼)、南鏜鑼、南鈸、銅鉦、響盞、雙鈴等。以鼓和小鑼、拍板為主,鼓的打法非常特別,有“七幫鼓”的鼓關(鑼鼓經)和“壓腳鼓”(以腳或輕或重壓鼓面)的打法,用來烘托情緒,制造氣氛,有“萬軍主帥”之稱。

  1949年後,老藝人蔡尤本口述瞭大量小梨園傳統劇目,並親授唱腔和表演,為搶救梨園戲的優秀藝術傳統作出瞭貢獻。《陳三五娘》一劇,就是根據他口授記錄加以整理演出的。其所述演出本,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印的《荔鏡記》、清代木刻的《荔枝記》基本一致。梨園戲代表劇目有《朱文太平錢》、《朱弁冷山記》、《高文舉》、《陳三五娘》、《胭脂記》等,後兩劇已攝制成影片。名演員有蘇烏水、施織、蘇鷗、林玉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