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作品。民國初年,上海京劇班社編寫。描述宋真宗趙恒時,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貍貓掉換李宸妃所生嬰兒,命宮人寇珠棄嬰於九曲橋下。寇珠得內監陳琳説明,送嬰兒至八賢王宮內扶養,取名趙禎。李妃被打入冷宮,劉妃被冊立為皇後。劉後懷疑嬰兒未死,命陳琳拷問寇珠,寇珠不屈而死。劉後火焚冷宮,李妃被救逃出皇宮,流落趙州橋。趙恒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龐妃阻行,包拯打碎龐妃鑾駕,並鍘死龐煜。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回京夜審郭槐。劉後因案案發自盡,郭槐伏誅;包拯迎李妃還朝,為寇珠立祠祭祀。

  故事源自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明傳奇《金丸記》(亦名《妝盒記》)。清代花部亂彈有《陳琳抱盒》、《拷寇承禦》等劇目。以後,川劇、秦腔有《抱妝盒》,湘劇有《宮門盤盒》,漢劇有《拷寇珠》等戲。京劇《貍貓換太子》采用《七俠五義》小說第1~43回有關情節,吸收傳統劇目的重要關目,改編為4本機關佈景連臺本戲。全劇圍繞李宸妃母子命運,展開沖突,《抱妝盒》、《拷寇珠》、《打鑾駕》、《夜審郭槐》等場戲刻畫瞭寇珠、陳琳、包拯等人物性格。此劇的編演受到封建思想和商業化的影響,也存在明顯的糟粕。

  《貍貓換太子》第4本公演以後,上海有3個京劇班社仍用此劇名繼續編演連臺本戲,劇情都遠離“貍貓換太子”的內容。小達子(李桂春)、張文艷、賈璧雲等在大舞臺接演《七俠五義》小說中“五鼠鬧東京”的故事;麒麟童(周信芳)、小楊月樓、馮子和等在丹桂第一臺接演《萬花樓》小說中狄青平南故事;常春恒、劉筱衡等在天蟾舞臺接演《金鞭記》小說中呼傢將故事,有的長達30餘本。此劇影響很大,地方戲曲曾因此競演連臺本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