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曲種。清代初年,河北省樂亭縣流傳一種“清平歌”,民間多喜歌唱。後來,藝人弦子李以三弦伴奏,革新韻調,被稱為“樂亭腔”。在演唱中,又經過改進提高,增加瞭書鼓、木板擊節,漸漸脫離瞭民歌的演唱形式,發展為說唱藝術,約在嘉慶五年(1800)前後,初步形成樂亭大鼓這一曲藝形式。1850年前後,藝人溫榮改用鐵板擊節,規範瞭唱腔板式和伴奏音樂,並經過他的弟子齊禎、陳繼昌等人繼續豐富唱腔,使樂亭大鼓的演唱藝術得到瞭進一步提高,有“九腔十八調”之譽。到1900年前後,灤灤縣、灤南一帶的名藝人齊德望、戚用武等人又結合自己的特點做瞭一些改革,遂形成一支風格新穎的流派。從此,樂亭大鼓分成東路(流行於樂亭縣)、西路(流行於灤縣、唐山一帶)兩種唱腔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樂亭大鼓形成瞭兩支主要的藝術流派,即東路的韓香圃派、西路的靳文然派。其中尤以靳派富於創新精神,曲調委婉動聽,為樂亭大鼓的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

  樂亭大鼓有中、長篇說唱和短篇唱段兩種形式。中篇書的說白、唱詞比較固定;長篇的說白、唱詞多根據師承的“梁子”(提綱)敷演。短篇唱段則有固定的曲詞和完整的唱腔結構。樂亭大鼓的音樂唱腔豐富,剛柔相濟,板腔、曲式完整,轉調技法靈巧,是一種發展得相當成熟的板式變化體曲藝形式。它的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4類。大板平緩、舒展,常用曲調有〔四大口〕(作開頭腔用)、〔四平調〕、〔淒涼調〕;二性板緊湊、明快,常用曲調有〔八大句〕(緊接〔四大口〕,作聯接腔用)、〔慢起程〕、〔小怯口〕、〔學舌〕、〔十字緊〕、〔中流水〕、〔二六〕等;三性板熱烈、急促,常用曲調有〔上字流水〕、〔凡字流水〕、〔螞蚱登腿〕、〔撤單程〕等;散板激昂、壯闊,常用曲調為〔昆曲尾子〕,多作為轉板換曲時的叫散處理,或在三性板中因情緒的需要而使用。樂亭大鼓的曲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中、長篇書目有《楊傢將演義》、《呼傢將》、《包公案》等數十部;短篇唱段有《雙鎖山》、《樊金定罵城》、《王二姐思夫》、《大鬧天宮》、《拷紅》等100餘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樂亭大鼓整理瞭一批優秀的傳統曲目,並創作瞭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改編演出瞭新的長篇書目《烈火金鋼》、《桐柏英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