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曲種。意譯為“連起來唱”或“串起來唱”。表演特點與漢族的數來寶和蓮花落近似。

  好來寶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般多認為派生於“烏勒格日”。最早的好來寶,是烏勒格日中的某一個唱段,諸如英雄頌歌,思鄉贊馬,山水特寫,將軍上陣,兩軍作戰,部隊行軍,上朝奏本,男女情愛等,都可以成為說書中的一段生動插曲。最早的好來寶曲目《燕丹公主》就是說書藝人說唱七國故事時,誇讚燕國公主燕丹的一段唱詞。它把模樣俊俏、天資聰慧的妙齡公主描寫得有血有有肉,栩栩如生,流傳至今。好來寶在近200年的演唱實踐中,許多具有創新天才的好來寶藝人,不斷打破某些陳舊俗套,根據內容創編曲調,更多地采用瞭誇張、對比、鋪陳等手法,以詼諧風趣的語言,合轍押韻的詩句,把演唱者所熟悉的人和事,維妙維肖地加以描繪,給人以藝術享受,使好來寶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曲藝形式。

  好來寶的演唱形式分為4種:①蕩海好來寶,參加演唱的人數不定,內容廣泛;②烏勒格日好來寶,一問一答的形式,內容包括歷史知識、典故等;③代日拉查好來寶,為對歌形式,內容以諷刺、幽默的成分較多;④胡爾仁(胡琴)好來寶,自拉自唱,內容以贊頌為主。好來寶篇幅長短伸縮性很大,短則數十行,長則數百行,甚至二人可以對唱數日。好來寶的唱詞同蒙古詩歌一樣,要求押頭韻(四行一韻,兩行一韻,或數十行一韻到底),韻律和諧,節奏明快,鏗鏘悅耳,並能反復詠唱。民間藝人常常見景生情,作即興表演,實際上是一種口頭即興詩。藝人詠唱時,或以木棍敲擊,或以四胡伴奏,以增強其表現力。它的曲調有數十種之多。形式活潑,語言生動,曲調優美,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好來寶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水平均有提高,湧現出象琶傑、毛依罕這樣一些優秀的好來寶演員。多年來,許多文藝工作者對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不斷進行改革。如將單人好來寶變為多人好來寶,大膽試用各種樂器伴奏,加進戲劇情節和舞蹈動作,結合獨唱、重唱、輪唱、合唱來進行表演,充分發揮瞭好來寶的藝術魅力。好來寶的代表性傳統曲目有《燕丹公主》、《僧格仁親》、《英雄陶克套》、《醉鬼》、等;代表性的新曲目有:《鐵牤牛》、《黨和母親》、《兩隻羊羔的對話》、《富饒的查幹湖》等。(見彩圖)

好來寶(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