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流行於陝西省南部秦嶺、巴山之間的漢中盆地,屬梆子腔系。因它的唱、白吐字歸韻以漢水流域群眾的語音為基礎,並採用梆子樂器擊節發出“桄、桄”的響聲,故名“漢調桄桄”。又因其為秦腔別支,所以也叫“南路秦腔”。

  據老藝人相傳,大約明代萬曆年間,秦腔傳入漢中地區,在洋縣江壩一帶有秦腔名班祁傢班趕廟會,唱會戲的情況。到瞭清代乾隆年間,洋縣一帶出現瞭本地的秦腔班和藝人,他們在演唱中,吸收民間曲調,摻入當地語音,遂使秦腔發生變化化,演變為漢調桄桄。加之漢中毗連四川、湖北,在發展過程中長期與川戲(主要指彈戲,即蓋板子)、漢二簧交流,使新興的漢調桄桄,既保留瞭秦腔高亢激越的特點,又溶入瞭川戲、漢二簧柔和婉轉的長處,使自己具有瞭鮮明的地方色彩和風格,得以迅速發展。自光緒年間以來,漢中一帶有三秦班、五福班等40 多個戲班,演出活動遍及陜南、川北、鄂北、隴東,如“戲狀元”名醜王庚子,曾享名隴東10餘縣;青衣楊桂芳、花旦李伍鳳等也活躍於川北廣元及成都周圍,對地方戲曲的藝術交流起瞭促進作用。

  漢調桄桄的唱腔板路有二流、慢板、尖板等多種,又有軟、硬、快、慢之分。“軟”即苦音,“硬”即歡音。曲調色彩相異,前者適宜表達悲涼的感情,後者擅長表達歡快的情緒。快、慢則指在同一板式中仍有速度上的變化,如二流又分快二流、慢二流,前者緊湊,後者沉穩。在演唱方法上與今之西安秦腔也有所不同,特別是旦行,多用假聲,或由真聲轉假聲,藝人稱為“老少配”。伴奏樂隊分文、武場。武場為打擊樂。文場有蓋板二弦、板胡、京胡、月琴、三弦、二胡等;早期以蓋板二弦為主奏樂器,琴筒較粗,用桐木板蓋筒口,琴桿較短,弦用皮弦,琴弓寬、硬,演奏時樂師手指套鐵制“梢子”按弦,發音清脆嘹亮,夜深人靜,可隔山聽戲。至1919年前後,始改由板胡為主奏樂器,但仍用皮弦,樂師手指仍戴鐵制“梢子”,音色較前柔和。

  漢調桄桄發展至20世紀40年代,由於歷經軍閥混戰、國民黨反動統治迫害,以及漢中一帶連遭災荒,致使僅有的兆慶、隆慶、同樂、聚樂、協和5個班社迫於生計相繼解散。1949年後,劇種得以恢復,1951年成立南鄭縣新民劇社,現為南鄭縣桄桄劇團。當時幸存的知名老藝人隻有青衣楊桂芳,老旦程海清,大凈馬忠福、華天堂,醜腳杜文書,須生王伍太、劉太祥,小生孫太正等。陜西省文化局曾組織人力挖掘傳統劇目,據統計存目有700多個。1955~1961年記錄的老藝人“腹本”有300餘種。其中有兄弟劇種已經失傳或殘缺的劇目,如《帝王珠》、《無影劍》、《呢喃閣》、《草坡面理》等10餘本。漢調桄桄也曾演出過現代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