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聲腔。因形成於浙江海鹽而得名,與餘姚腔、弋陽腔、昆山腔並稱為明代南戲四大聲腔。據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成化年間,嘉興府之海鹽縣已“有習為倡優者,名曰‘戲文子弟’”,海鹽腔已在當地興起。至嘉靖、隆慶年間,流佈地區已擴展到嘉興、湖州、溫州、南京、臺州、蘇州、松江,遠及江西宜黃、北京等地。

  海鹽腔為曲牌聯套體結構的傳奇體制,行當分生、旦、淨、末、醜。演唱時,用鼓、板、鑼等打擊樂伴奏而不被管弦。採用官話,也有“滾調”唱法。腔腔調清柔、婉折,為官僚、士大夫所愛好。縉紳富傢宴請賓客時,往往招海鹽子弟演唱。若系清唱則不用鑼鼓,隻用拍板或以手拍板來代替。海鹽腔與弋陽腔盛行以後,逐步取代瞭北曲雜劇在戲曲舞臺上的地位,對戲曲聲腔劇種的發展產生瞭重要影響。魏良輔等革新昆山腔,就繼承和吸收瞭海鹽腔和弋陽腔,故舊有變海鹽、弋陽故調為昆山腔之說。萬歷年間,新的昆山腔盛行,采用弦管伴奏,“流麗悠遠,出乎三腔(海鹽、餘姚、弋陽)之上,聽之最足蕩人。”(徐渭《南詞敘錄》)因此,“舊凡唱南調者,皆曰‘海鹽’,今‘海鹽’不振,而曰‘昆山’”(王驥德《曲律》)。

  海鹽腔的淵源,舊有二說:①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稱,南宋時張鎡在海鹽“作園亭自恣。令歌兒衍曲,務為新聲,所謂‘海鹽腔’也”。這裡指的是張鎡傢樂中歌童們所傳唱的曲調,其實當時所唱的隻是“詞調”,還不能認為是南戲的一種聲腔。②清王士禎《香祖筆記》稱:“今世俗所謂海鹽腔者,實發於貫酸齋。”王的說法依據的是《樂郊私語》,此書記述瞭元末楊梓與貫雲石(酸齋)的交往,說貫是名歌手,並且擅場樂府、散套,楊梓得到他的傳授,後來海鹽楊傢的歌童就以善歌南、北曲出瞭名。王士禎認為海鹽腔就是由此而來的。這一說法也待進一步考證。由於史料不足,目前學術界對海鹽腔的源流,說法不一,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