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硯秋

  京劇演員,工青衣。滿族。生於北京。原名承麟,後改“承”為“程”姓。早年藝名程菊農,後更名豔秋,號玉霜。自1932年起,易名硯秋,改號禦霜。出身於破落的仕宦世傢。幼年傢貧,6歲拜榮蝶仙為師,初從榮蝶仙、榮春亮習武功和武生,,後改從陳桐雲習花旦,繼而又從陳嘯雲攻青衣。11歲開始登臺,以幼功穩練、扮相秀麗,引起行傢一致註目。12歲正式參加營業演出,先後與劉鴻聲及晚年的孫菊仙配演《轅門斬子》、《硃砂痣》、《桑園寄子》等劇,頗獲好評。後因青春期倒倉,得詩人羅癭公之助深造,先從閻嵐秋(九陣風)、喬蕙蘭、謝昆泉、張雲卿等名傢學習京劇武把子及昆曲身段、唱法,後又拜梅蘭芳為師,更受教於王瑤卿,並廣泛涉獵文學及多種藝術。3年後,與高慶奎、餘叔巖配演《禦碑亭》、《打漁殺傢》、《審頭刺湯》等劇時,藝術上突飛猛進,聲譽日隆。不久開始獨立組班,在京滬杭一帶演出,表現出功力深厚、表情細膩,藝術上富於獨創。其後,在不斷的藝術實踐和創新中,逐步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創立瞭有廣泛影響的藝術流派,世稱“程派”,並與梅蘭芳、荀慧生、尚小雲一起被稱為“四大名旦”。

  程硯秋上演的劇目,有傳統戲,也有新編的整本戲。30年代以前,他的戲路極廣。傳統戲中,不僅有《武傢坡》、《玉堂春》、《汾河灣》等青衣戲,也有《遊龍戲鳳》、《虹霓關》、《弓硯緣》、《刺紅蟒》等花旦、刀馬旦和武旦戲,並有昆曲《鬧學》、《遊園驚夢》和《思凡》等,充分表現瞭文武昆亂不擋的藝術才能。所演新編劇目,如《紅拂傳》、《花舫緣》、《鴛鴦塚》、《青霜劍》、《金鎖記》(後改為《竇娥冤》)等,也同樣體現瞭他多方面的才華。1930年前後,由於軍閥混戰以及日本帝國主義者入侵東北三省,他排演瞭不少富有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有的以歷史題材反映由於苛捐雜稅和戰爭給婦女帶來的悲慘遭遇,如《荒山淚》(見彩圖)、《春閨夢》;有的反映瞭遠離故裡、滿懷思鄉之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如《文姬歸漢》;有的鞭撻瞭大敵當前、不戰即降的賣國行徑,如《亡蜀鑒》等。在這些戲裡,他塑造瞭一大批個性鮮明、優美動人的婦女形象。盡管她們的身份、性格和遭遇各不相同,但都端莊嫻靜、溫柔善良,而又堅韌頑強,在惡勢力的淫威下絕不妥協屈服;她們的抗爭,雖然大多以悲劇的命運告終,但那高尚的氣節和情操,卻在觀眾的心目中閃耀著強烈的性格光芒。因此,從30年代起,程硯秋便以擅演悲劇著稱。他所創造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有《青霜劍》的申雪貞、《鴛鴦塚》的王五姐、《碧玉簪》的張玉貞、《荒山淚》的張慧珠、《春閨夢》的張氏、《文姬歸漢》的蔡文姬、《亡蜀鑒》的李夫人、《竇娥冤》的竇娥等。1940年,程硯秋排演瞭他的另一出代表劇目《鎖麟囊》,其後,又排演瞭《馬昭儀》和《女兒心》。1953年排演瞭他的最後一出新戲《英臺抗婚》。

程硯秋(京劇《荒山淚》張慧珠)

  程硯秋是京劇藝術革新傢。他在藝術創作中繼承各傢精華的基礎上,本著“守成法而不泥於成法,脫離成法而又不背乎成法”的原則,進行卓有成效的創新。即令是傳統劇目,他也從不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總要根據自己對生活、人物的理解,一絲不茍地重新予以加工和創造,使舞臺面目為之一新,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而富有新意。如優秀的傳統劇目《玉堂春》,經他加工後,就因新腔疊出,街頭巷尾爭相傳唱。絕響舞臺以須生為主的冷戲《燭影計》,經王瑤卿對唱腔處理後,竟成瞭以旦角為主的戲,更名為《賀後罵殿》,由程硯秋演唱,盛極一時。其他如《六月雪》、《汾河灣》、《武傢坡》、《三擊掌》等傳統戲,經過他的精心創造,也都成瞭他個人擅演的拿手劇目。新編劇目除唱做新穎外,在藝術上也都有獨具匠心的安排,如《紅拂傳》、《聶隱娘》中的劍舞,《梅妃》中的驚鴻舞等,都別開生面,為觀眾及行傢所盛贊。

程硯秋(飾張氏)與俞振飛(飾王恢)合演《春閨夢》劇照

  風格獨具的程腔,是程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程腔縝密綿延,低回婉轉,起伏跌宕,節奏多變,更嚴守音韻,使旋律與字調緊密結合。他所創唱腔,既尊重群眾的欣賞習慣,又能滿足觀眾新的欣賞要求。他善於從京劇其他行當,甚至其他劇種、曲種及民間音樂中汲取養料,融入京劇音樂藝術之中而不露痕跡。在《文姬歸漢》中,他將長短句詞體的“胡笳十八拍”原詞,用適合於對偶句詩體的〔二簧慢板〕歌唱,作為首創,傳為美談。在《鎖麟囊》及《英臺抗婚》中,更吸收瞭多種地方戲、曲藝乃至西歐歌曲中的音調加以揉合,唱腔新穎美妙,動聽傳神,又不失濃鬱的京劇風格。

  程硯秋的演唱,講究表現旋律的美和韻味雋永,追求“聲、情、美、永”的高度結合。發音結實圓潤,吐字沉著有力,既重字音頭腹尾的轉換,又咬而不死,隱而不顯。〔慢板〕唱得抑鬱婉轉,回腸蕩氣;〔快板〕猶如珍珠脫線。他常將某一長音或高音控制在細若遊絲的范圍內,以表現人物復雜的內心感情;並以較暗的音色,加強歌唱中的悲劇色彩。行腔圓活,除註重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外,在斷連之間,更以連為主,連中有斷,卻又音斷意不斷、音斷氣不斷。這種演唱方法,與他的縝密的唱腔特點相結合,形成瞭深沉含蓄、外柔內剛、若斷若續、一氣呵成的藝術特色。《竇娥冤》中《法場》一場的〔反二簧慢板〕,淒楚哀怨、纏綿悱惻而又內含剛勁,充分表達瞭竇娥臨刑前內心的悲憤和不平。《春閨夢》中《夢境》一場的〔南梆子〕,輕柔委婉,若斷若續,表現瞭張氏夢見新婚不久即被征召入伍的丈夫時的脈脈柔情。程硯秋在聲、腔藝術上的成就,為京劇旦行的唱腔和演唱,帶來瞭新的面貌和情趣。程腔膾炙人口,曾風靡全國,至今仍為很多演員所吸收和運用。

  程硯秋的表演是人物性格與表情、身段、歌唱、念白等技藝的高度融合,既註重符合生活真實,又講求舞臺形式的美。圓場雖疾步如飛,卻能行不露鞋,身不搖晃。還創造瞭“勾、挑、撐、沖、撥、揚、撣、甩、打、抖”10種水袖技法。可以根據劇情自由組合,發展為千變萬化的舞姿,大大豐富瞭旦角水袖的表現力。為保留他豐富多彩的水袖技藝,1956年在攝制《荒山淚》影片中,他曾結合劇情運用瞭近200種水袖動作。他對各種表演技巧的安排與運用,無不服從人物性格的刻畫,做到形神兼備。在《竇娥冤》中,竇娥辭別鄰居,趕赴公堂替婆婆鳴冤時的下場勢,水袖、身段與緊促的鑼鼓節奏相配合,體現瞭竇娥當時的急切心情。《荒山淚》中,張慧珠《入山》一場的大旋轉身段,從舞步蹁躚和水袖翻飛中,使人感受到她被苛捐雜稅逼得傢破人亡,走投無路,最後奔入荒山,一片茫然的精神狀態。《汾河灣》中《進窯》、《出窯》的身段,《鎖麟囊》中找球的身段等,都功力獨具,稱絕一時。程硯秋演戲,不但自己深入角色,處處傳神,還能以此帶動同臺的合作者共同深入戲劇的規定情境。他中期和後期的表演,無論在技巧、藝術表現和風格上,都達到瞭成熟凝煉、完美動人的境界。

1957年程硯秋給周恩來的復信

  1932年,程硯秋曾赴歐洲考察歌劇。抗日戰爭期間,北平失陷後,他因屢次拒絕為敵偽演出,遭到日本占領者特務憲警的尋釁,為此曾息影歌壇,在京郊務農,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中年以後,由於身體條件的變化,除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和國內觀摩示范等重要演出外,主要致力於總結、傳授藝術經驗及戲曲理論研究工作。著有《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與青年演員談如何學藝》、《談戲曲演唱》、《談竇娥》、《創腔經驗隨談》等文,均已收入《程硯秋文集》。程所演新戲中的代表劇目,已編入《程硯秋演出劇本選集》。

  1949年,程硯秋作為特邀代表,參加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50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獲榮譽獎。30年代曾創辦中華戲曲職業專科學校,並任南京戲曲音樂學院北平分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3月9日,因患心肌梗塞癥在北京逝世。

  學習程派並有成就的演員有:新艷秋、趙榮琛、王吟秋、李世濟和李薔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