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主力之一。曾稱中央紅軍

  紅一方面軍是由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和平江起義,以及湘南、閩西、贛西南、弋橫、百色等起義中誕生的武裝力量所組成的。1927年8月,周恩來等領導舉行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創建軍隊,領導武裝鬥爭。9月,毛澤東等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率部轉戰井岡山,創建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餘部和湘南起義農軍到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部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後改稱紅4軍)。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平江起義部隊組成的紅5軍主力到達井岡山,與紅4軍會師。隨後,紅4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創建瞭贛南、閩西根據地。1929年12月,中共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通過瞭《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又稱《古田會議決議》),確立瞭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

圖1 紅1軍團、紅3軍團會師地——瀏陽永和市

圖2 漳州戰役後,紅1軍團指戰員在漳州碼頭合影

  1930年6月,贛南、閩西地區的紅4、紅6(後改稱紅3軍)、紅12軍組成紅軍第1軍團,湘鄂贛地區的紅5、紅8軍組成紅軍第3軍團。8月,紅1軍團和紅3軍團在湖南瀏陽永和市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共3萬餘人,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彭德懷任副總司令,滕代遠任副總政治委員,朱雲卿任參謀長,楊嶽彬任政治部主任。紅一方面軍的成立,標志著紅軍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在毛澤東、朱德領導下,紅一方面軍采取“誘敵深入”方針,在蘇區人民支援下,連續打破國民黨軍3次“圍剿”。贛南和閩西蘇區連成一片,形成 中央蘇區 。部隊建設進一步發展,實行主力紅軍、地方紅軍和群眾武裝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形成一整套正確的紅軍作戰方針和原則。1931年11月,紅一方面軍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稱中央紅軍。12月,國民黨第26路軍1.7萬餘人在寧都起義,改編為紅軍第5軍團,編入中央紅軍。1932年6月,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同年,連續進行瞭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建黎泰和金資等戰役。1933年3月,在朱德、周恩來指揮下,紅一方面軍堅持“誘敵深入”方針,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部隊發展到8萬餘人。5月,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成立,兼紅一方面軍司令部。朱德任總司令兼方面軍司令員,周恩來任總政治委員兼方面軍政治委員。9月下旬,紅一方面軍開始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0月,組建瞭紅軍第7、第9軍團。1934年1月,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並入中革軍委,部隊再次改稱中央紅軍。7月,紅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贛皖邊挺進。9月,紅8軍團成立。由於中共臨時中央軍事戰略指導的錯誤,中央紅軍苦戰一年,未能打破“圍剿”,主力被迫於10月進行戰略轉移。至12月1日,中央紅軍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後,由出發時8.6萬餘人減為3萬餘人。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3人小組指揮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於6月在四川省西北的懋功(今小金)地區同紅四方面軍會師。8月上旬,再次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並根據中共中央確定的北上方針,與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於中旬開始北上,通過瞭人跡罕至的水草地,分別進至四川省阿壩和巴西地區。此時,張國燾拒絕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於9月上旬電令右路軍南下,並企圖危害和分裂中共中央。中共中央為實行北上方針,率領紅一方面軍第1、第3軍和軍委縱隊繼續北上。9月12日,北上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隨後,突破臘子口,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陜甘蘇區的吳起鎮(今吳起縣),結束瞭二萬五千裡長征。11月,紅一方面軍恢復番號,下轄紅1軍團和紅15軍團。接著,取得直羅鎮戰役勝利,為中共中央將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瞭奠基禮。

  1936年2~7月,紅一方面軍進行瞭東征戰役和西征戰役。10月,先後同長征到達甘肅會寧、靜寧地區的紅四、紅二方面軍會師。3個方面軍協同作戰,取得山城堡戰役的勝利。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紅一方面軍與陜南紅74師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15師。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直接創建領導的紅一方面軍,是紅軍最早成立的方面軍,戰鬥足跡遍及全國18個省區,消滅國民黨軍近50萬人,創造瞭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和作戰原則,總結積累瞭豐富的人民軍隊建設及作戰的寶貴經驗,造就瞭一大批高級軍政幹部,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瞭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