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紙張為載體,用書寫或印刷等方式記錄知識的文獻。紙質文獻最早出現在中國,4世紀以後逐漸在世界各地傳播和應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有用絮棉絲製成的“絮紙”。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紙質文獻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出土的西漢初期紙質地圖殘片。東漢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良瞭造紙術,制出新型紙,時稱“蔡倫紙”。西元2世紀後,紙逐漸在中國內地和西北地方廣為使用,從西晉始,紙已取代竹帛成為主要的文獻載體。1964年在新疆吐魯魯番阿斯塔那一座晉墓中發現的彩繪紙畫是現存最早的紙畫。4世紀以後,中國造紙術陸續傳播到國外,紙質文獻逐步在世界上普及。紙質文獻按照紙的種類大致可分為麻紙文獻、皮紙文獻和竹紙文獻等。按記錄知識的方式又可分為紙寫本文獻、印本文獻等。近代以來,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紙質文獻更加豐富多彩,有印刷報刊用的新聞紙,印刷一般書籍用的凸版紙,印刷辭書用的字典紙,印刷精致封面、畫報、年歷用的銅版紙等。雖然20世紀中後期出現瞭多種非紙質載體的文獻,但紙質文獻因其方便實用,還將在較長時期內成為人類交流和傳播信息的主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