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停止出血的過程。由機體自身止血機制或經醫療措施實現。止血機制是在血管壁受損後,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漿凝血因數三者相互作用的止血過程。在血管受損後幾秒鐘內即啟動,歷時幾分鐘甚至一小時才能完成。

  止血過程 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初期止血。涉及受損血管的收縮、內皮下膠原組織的暴露以及血小板在受損血管表面的黏附、聚集和形成初期血栓。②二期止血。在形成初期血栓的部位進一步形成纖維蛋白凝塊塊的過程。③止血第三階段。通過血塊收縮形成牢固的凝血塊,完成止血的過程。

  若機體止血機能不完善,如血小板過少、凝血因子異常時,常會導致病理性出血。

  醫療措施 主要包括內科藥物和外科操作兩方面。①止血藥。可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使出血停止。常用以下幾種:維生素K可促使肝臟合成凝血酶原,達到止血作用。止血敏可促使血小板增加,增強血小板功能,加速凝血過程。凝血質可使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促進凝血過程。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止血環酸能阻滯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延長纖維蛋白溶解時間,有助於止血。腎上腺色素安絡血)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腦垂體後葉素生長抑素類制劑(善得定施他寧等),能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內臟血流,也常用作止血藥。中草藥如止血靈雲南白藥三七仙鶴草等也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見止血劑)。另外,成分輸血,輸入血小板凝血因子等促進凝血,也是一種止血方法。②外科止血。多用於急性出血。例如出血血管的結紮,外傷傷口縫合;脾破裂出血時的脾切除;內痔出血行內痔栓塞、結紮或切除;良性、惡性腫瘤出血可根據情況行切除術(如血管瘤)、根治術(如直腸癌)等。急救止血可使用止血帶(肢體出血)、加壓包紮以及填塞止血等,常用紗佈、明膠海綿或加有藥物的止血紗佈、止血棉壓迫於滲血創面達到止血,置於體腔內的此類物品多是可吸收性的。手術中還可用電刀等器具進行電凝、燒灼以及冷凍等止血操作。有的止血操作可通過內鏡來完成,如肝硬變門靜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可通過胃鏡對出血靜脈行結紮、註射栓塞劑或電灼等方法止血。也可應用於止血。例如經股動脈插入導管,送達腹腔動脈或腸系膜上、下動脈行胃腸道出血定位,並可同時對出血動脈進行栓塞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