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植物及其產品的昆蟲(通常也包括蟎類)。種類多、分佈廣、繁殖快、數量大,除直接對農業生產常造成嚴重損失外,還是傳播植物病害的媒介。在中國,從西元前722年至1908年的2 630年間,有記載的累計發生大的蟲災645次,其中蝗災495次,大多造成農作物顆粒無收,發生饑荒。

  形態特徵 昆蟲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體軀分節,由一系列堅硬的體節組成,分為頭、胸胸、腹三個體段。頭部為感覺和取食的中心,具觸角、復眼各1對,單眼二三個和不同形式的口器。胸部為運動中心,有3對胸足,2對翅,少數昆蟲的翅退化或特化。腹部為生殖中心,一般9~10節,無足,末端具尾須及外生殖器。用氣管呼吸。同種昆蟲除雌雄兩性各具不同形態外,還有更多不同類型的個體,即多型現象。有的昆蟲有散居型和群居型的形態差別,有有翅和無翅、有性和無性之分,有長翅型和短翅型之分等。還有些昆蟲有季節性的變型,夏型和秋型有明顯的體色差別。危害植物的昆蟲大多屬於有翅亞綱的直翅目(口嚼式)、等翅目(通稱白蟻)、半翅目(通稱蝽象)、同翅目、纓翅目(通稱薊馬)、鞘翅目(通稱甲蟲)、鱗翅目(通稱)、雙翅目和膜翅目(多數為通稱的類)9類。

  蟎類屬節肢動物門蛛形綱蜱蟎目。體軀分頭胸部和腹部2個體段,無觸角,無翅,具分節的足4對,以肺葉或氣管呼吸。危害植物的蟎類,主要屬於蜱蟎目的葉蟎科、走蟎科、葉癭蟎科。貯糧害蟲的蟎類多屬粉蟎科。

  繁殖和生長發育 植物害蟲具有十分復雜多樣的繁殖方式,其生長發育過程,包括變態和生活年史等也有不同的類型。①繁殖方式。植物害蟲大多營有性生殖,有少數種類營孤雌(單性)生殖,即卵不經過受精就能發育成新個體,其中有的是偶發性的,有的是周期性的,有的是經常性的。有些害蟲既可有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既可胎生,也可卵生。孤雌生殖的害蟲繁殖率更高。②活動方式。絕大多數害蟲的活動均有一定的晝夜節律。白晝活動的為日出性,夜間活動的為夜出性。無論日出或夜出,其主要活動的時刻都受天氣的影響而有一定的規律。行動方式有飛行、跳躍、爬行或幼蟲吐絲下垂借風力擴散等。有些害蟲的活動有一定的路線。③食性。植物害蟲以植食性為主,被取食的植物稱為寄主植物。根據寄主植物的范圍分為:單食性,僅寄生於一種植物;寡食性,僅取食一個科包括個別相近科的植物;多食性,能取食不同科的植物。④產卵。植物害蟲對產卵植物和產卵部位通常有選擇性。產卵方式有散產、排列成卵塊、作成卵囊將卵包藏其中以及產卵於植物組織內等。不同蟲種間卵與卵塊的形狀、色澤和構造也有區別,是識別蟲種的依據之一。⑤趨性。植物害蟲由某些環境條件刺激所引起的定向性反應。趨向刺激來源的為正趨性,背向的則為負趨性。根據不同刺激來源的類別,分為趨化性、趨光性、趨溫性、趨濕性、趨地性、趨風性等。⑥群集遷飛。有些害蟲有大量個體始終群集在一處的習性,有的群集則僅發生在生活史中的某一階段。遷飛是指害蟲集群的長距離遷移飛行,屬於個體生理條件和生態因子間相互作用的綜合反應,有別於害蟲在本地田間的擴散。

  為害方式 根據害蟲的食性以及相應的口器類型而分為下列幾種:①咬食。如黏蟲、梨象蟲、菜粉蝶等以咬食植物的葉、莖、花果和樹皮為主。②刺吸。如棉蚜、荔枝蝽、褐飛虱等刺吸植物葉、芽、莖、果實器官的汁液為害。③蛀入。如玉米螟、棉紅鈴蟲、梨莖蜂、桃小食心蟲等蛀入植物的芽、莖、果實、子粒、樹幹等內部取食。④潛葉。如柑橘潛葉蛾、碗豆潛葉蠅等在葉片內取食葉肉組織後留下表皮,形成白色陰道。⑤為害植物地下部分,或在土中鉆成隧道使植物根部與土壤脫離接觸而枯死。除取食外,其他的為害方式還包括產卵於植物組織內而造成蟲傷;吐絲或排泄體內物質而污染農產品;分泌大量蜜露於葉片,影響植物光合作用,並招致黴菌寄生,傳播植物病害等。

  植物的受害癥狀常因為為害的方式不同而異,但同一為害方式也能造成不同的受害癥狀。主要可分為:①葉片受害癥狀:被咬食的葉片常出現缺刻或孔洞,或僅留葉脈,或葉肉被食僅留透明的表皮;葉肉被潛食的常造成透明彎曲的隧道,被刺吸的葉片常形成卷葉或呈白色斑點。②莖部受害癥狀:禾本科植物被蛀入後造成枯心、白穗;蛀入樹幹後常在外部留下明顯的蛀孔,表面有時有蟲糞和木屑;常造成許多不同形式的縱橫孔道;刺吸莖部汁液的害蟲能使莖部變色。③繁殖器官受害癥狀:害蟲蛀入花、果實、種子等繁殖器官內部造成器官脫落,或在被害部分留有蛀孔、蟲糞或有果膠流出;有的還能造成僵瓣和雙連子;受害嚴重的果實變形,有的吐絲將果柄莖部纏繞在果枝上,受害果變黑後仍不脫落;有的會造成空粒;有的還會產生蟲瘤或蟲癭等特殊癥狀。

  防治 植物害蟲是以作物為中心的農業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生、為害情況受氣候因素、土壤因素、食料和其他生物因素的影響。蟲害防治的途徑主要有:①控制田間的生物群落,減少害蟲的種類與數量。包括消滅或減少蟲源,惡化害蟲發生、為害的環境條件,及時采取措施將害蟲抑制在大量發生之前等。②增加天敵的種類與數量。③控制作物易受蟲害的生育期,使其與害蟲盛發期錯開。具體措施應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化學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等相結合)的原則,加強預測預報,因地因時制宜地協調采用必要的措施,以達到安全、有效、經濟、簡便地控制害蟲為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