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韻大鼓藝人。又作張筱軒。北京人,原籍河北薊縣。幼時居住北京南郊,早年曾做過清廷戶部繕寫員,業餘喜歡京劇和曲藝,常在住傢附近票唱時調小曲如《繡麒麟》和《歎五更》等。後正式下海從藝,拜朱德慶為師學習說唱木板大鼓,登臺後因木板大鼓生意不好,所唱實為木板大鼓蛻變形成的京韻大鼓,故演出時貼出的海報標榜為“文明大鼓”。辛亥革命後,不僅往來京津兩地演出,而且到過瀋陽、濟南、青島、煙臺、上海、南京等地行藝。他身材魁梧,氣大聲洪,演唱滿聲滿調調,行腔高亢粗獷,世稱“張派”。擅演的節目除瞭《古城會》、《戰長沙》、《華容道》、《汜水關》和《草船借箭》等“三國”段子,還有結合時事新聞編演的《天津水災》、《打楊村》、《勸嫖交友》、《改良勸夫》等時新節目,其中《華容道》曾被灌制成唱片。1946年後赴沈陽演出,大紅一陣。後因戰亂轉往撫順的礦區演出,終因收入低微,窮困潦倒,病故他鄉。弟子有張金環和宋明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