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構造變動產生的線狀地殼構造單元。又稱褶皺帶L.科伯把它與克拉通並列,分別代表全球活動和穩定性質的兩類地殼構造單元。按地槽學說,造山帶是地槽褶皺回返、演化的終結產物。不同時代造山帶在空間上的排列指示瞭該地區地殼演化或大陸生長的總體趨向。按板塊構造學說,造山帶是巖石圈板塊相向運動俯衝消減和最終碰撞的產物,它的位置標誌相應時代會聚板塊的邊界或板塊縫合帶。

  按演化歷程,造造山帶總的可分成匯聚和碰撞兩種類型:①匯聚型造山帶。洋、陸板塊的相向運動導致大洋板塊沿消減帶向大陸板塊下面俯沖。從消減帶刮削下來的巖塊、洋殼碎片連同深海沉積一起沿海溝堆積,與濁流沉積共同組成消減–增生雜巖。不同時代消減–增生雜巖的持續向洋進占意味著大陸的側向生長。日本列島主體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生成的。由於冷大洋巖石圈俯沖使消減部位地溫下降而在毗鄰大陸部位因地殼增厚和重熔而使地溫梯度升高,匯聚大陸邊緣常發育由陸側的高溫–低壓和洋側的高壓–低溫變質作用組成的成對變質帶。島弧和大陸邊緣火山活動的巖石化學也從洋側向大陸方向從拉斑巖系經鈣堿性巖系向堿性巖系演化。這些都有助於認識匯聚型造山帶的空間配置和演化方向。②碰撞型造山帶。居間洋盆消失以後,兩側大陸最終對接而生成碰撞型造山帶。全球最高和最年輕的喜馬拉雅造山帶就是新生代初特提斯洋消失、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產生的。地質學傢許靖華提出所有的碰撞型造山帶都可分出三個基本構造單元,即掩覆殼體、碰撞混雜帶和俯沖殼體,1998年進一步提出大地構造相的概念。

  造山帶的歷史始於洋盆消減,所以前期主要表現在活動大陸邊緣演化並以洋、陸殼的復雜相互作用為特點。由於大陸邊緣輪廓高度不規則及與匯聚作用方向的交角不同,大陸縫合是一復雜的穿時過程。碰撞期間的持續擠壓縮短導致地殼增厚,深部產生榴輝巖相高壓到超高壓變質作用。近地表的淺部則以大規模的薄皮逆沖–推覆構造發育為特點。增厚地殼重力均衡導致的抬升才造成高聳的山嶽地形。地殼增厚期間深部的榴輝巖化及它的溫度低於下伏軟流圈地幔,最終導致它重力失衡、下沉並為軟流圈地幔取代。山根因而消失,地殼減薄,地表也侵蝕夷平。正是經歷瞭這一系列的過程,造山帶巖石圈的性狀才逐步與毗鄰克拉通趨於一致,即完成瞭造山帶向克拉通的轉化。

  中國華北的燕山地區在經歷瞭古生代漫長的穩定克拉通歷史後,中生代開始活化,出現一些造山帶性質的巖漿活動和構造變形;古生代結束的天山造山帶也在新生代復活。對這些陸內造山帶的研究有助於揭示大陸的後期演化及地殼構造活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