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林的宜林地上建立新林的生產過程。常作為人工造林的同義語。造林作業包括林木種子生產、林木育苗、植樹造林及幼林撫育等,所形成的森林稱人工林(見圖)。研究人工造林的理論和技術的科學稱造林學,是森林培育學的一個分支。造林學的基礎學科是樹木學、林木育種學、樹木生理學、森林生態學、森林土壤學、森林氣象學等,並與森林保護、森林資源管理、林業經濟以及營林機械等學科有密切聯繫。

杉木人工林

  發展簡史 在中國據史籍記載,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植樹之舉,以後歷代都提倡種樹,如秦始皇在黃河、長江流域修築馳道時“三丈而樹,樹以青松”。漢代《史記·貨殖列傳》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渭川千畝竹”的記載。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列舉楊、柳、榆、槐、櫟、柿、棗、栗、花椒等30多種樹木的植樹造林經驗,涉及造林地選擇、種子采集、加工和儲藏、苗圃管理、直播、植苗和插條造林、幼林撫育等。歐洲工業革命後,對木材的需求大增,出於對恢復和擴大森林資源的需要,出現瞭科學造林。1764年德國人R.黑格爾《造林學》,標志著造林作為系統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開始。19世紀以後,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之後,人工造林蓬勃興起。大規模營造人工林已成為現代林業的重要任務。

  技術分類及主要內容 人工造林按不同的經營目的和特點,分為用材林、防護林、經濟林、薪炭林及特種用途林5種。造林技術包括:①林木種子生產和經營。母樹林、采穗圃、種子園的營建、管理、采種、儲藏和種子品質鑒定。②林木育苗。苗圃的區劃和建立,苗圃整地、施肥、輪作,播種苗、無性繁殖苗、移植苗、容器苗培育及工廠化育苗技術,苗木質量評價。③植樹造林。造林地區劃,造林地立地條件分析和類型劃分,造林樹種選擇,林分組成,造林密度、造林季節、造林整地、造林方法(播種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等。④幼林撫育。自造林到幼林鬱閉,需對林地進行管護。主要內容包括除草、松土、灌水、施肥、除蘗、間苗、修枝、防除病蟲等。應掌握的技術原則是:適地適樹,良種壯苗,細致整地,精心種植,合理密度,撫育保護。

  應用價值和發展趨勢 由於對木材和林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有限的天然資源不能滿足人類需要,人工造林在林業發展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在保護生態環境,提高木材產量,增加勞動力就業機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國重視人工造林事業的發展,其發展趨勢有三個方面:一是工業用材林發展迅速,采用定向培育、短輪伐期作業,無性系林業技術生產紙漿造紙纖維原料和人造板原料。二是營造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發揮人工林生態防護效益。三是發展農用林業,營造農田防護林、經濟林、竹藤,使造林與當地居民群眾利益密切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