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室內頂棚向上隆起如井狀、四壁飾有花紋的部分,用在宮殿、寺廟中的寶座、佛壇上方等最重要部位。在宋《營造法式》中屬小木作,清《內庭工程做法》中屬大木作。

  藻井源於古代穴居頂上的通風採光口——“中溜”。《西京賦》註稱:“藻井當棟中,交木如井,畫以藻文”,以此得名。沂南漢墓中有兩個方井錯置的“鬥四”藻井,四川樂山漢代崖墓中有“覆鬥形藻井”。

  宋《營造法式》>把由方井、八角井和鬥八(八根角梁組成的八棱錐頂)三層疊合的稱“鬥八藻井”,僅有八角井和鬥八的稱“小鬥八藻井”。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在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層,建於984年,為方井抹去四角、上加鬥八。宋遼建築中的藻井在鬥八角梁間的三角形面上有的加各種花格或欞條裝飾。

  宋以後藻井漸趨細巧。金代應縣凈土寺大殿藻井(圖1)在方井之上設有兩層八角井,最上的鬥八部分用24朵鬥栱,將角梁遮蓋起來。明代建築中多將八角井與鬥八合而為一,鬥八也不露角梁,八面背版外裝鬥栱或雕雲龍花飾。北京故宮太和殿清代藻井(圖2)在八角井上為一圓井,當中為一突雕蟠龍,垂首銜珠,稱為龍井,是清代建築中最華貴的藻井。有的民間建築藻井從八角井起,依次挑出斜栱,呈螺旋狀,層層縮小,簇於頂心,極富於裝飾性。明清江南廳堂亭榭中,與軒配合,往往也有用角梁加曲椽構成近似藻井的頂棚,深栗色簡潔的梁、椽,配上磨光的望磚或用白色粉刷,顯得非常雅致。

圖1 凈土寺大殿藻井

圖2 太和殿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