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向敵人後方的作戰行動。機動的一種樣式。目的是攻擊敵後方薄弱部位,或斷敵退路、阻敵增援,協同正面部隊殲敵。分為戰略迂回、戰役迂回和戰術迂回。

  迂回在中國古代戰爭中已廣為運用。《孫子·軍爭》中有“以迂為直”,《後漢書·馬援傳》中有“繞襲其後”的敘述。西元前506年吳楚柏舉之戰,吳軍乘楚軍東北部空虛,迂回奔襲,決戰柏舉,大破楚軍。隨著軍隊火力的加強和機動能力的提高,迂回有很大發展。18世紀末,歐洲已把迂回作為一種機動樣式。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迂回的運用更加廣泛,有諸軍種、兵種聯合行動的地面迂回、兩棲迂回和空中迂回。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普遍采用迂回行動,對殲滅敵人起瞭重要作用。

  迂回是深入敵後方或縱深的獨立作戰行動,情況復雜多變,後勤、技術和道路保障困難。基本要求:查明當面、沿途和縱深的敵情與地形情況,選定迂回方向、路線和終點;正確確定迂回部署,編組迂回隊形,周密組織可靠的火力支援、空中掩護和各種保障;實施堅定、不間斷的指揮,及時果斷處置各種情況;切實保持同敵後行動的部隊和機降部隊的聯系,與正面、翼側行動的部隊密切配合。迂回通常在敵方有暴露的翼側或較大的間隙時實施,或在突破敵人防禦後進行。擔負迂回任務的部隊,須嚴密組織,掌握行動方向,途中不戀戰,迅速到達指定位置。實施時,必須充分利用夜暗、不良天候或有利地形,盡量避開敵人,隱蔽迅速地行動。到達迂回終點時,以襲擊與強攻相結合,乘敵不備或後方薄弱,突然攻擊,迅速奪占指定地區或目標。襲擊敵指揮所、炮兵陣地、戰役戰術導彈陣地、直升機機場等目標時,先殲滅敵警戒或守備兵力,以火力、爆破和突擊相結合,多點同時襲擊敵人,摧毀襲擊目標。斷敵退路、阻敵增援時,迅速搶占有利地形,構成對內對外正面,制止敵逃跑,阻擊敵增援,配合正面攻擊部隊圍殲敵人。敵後遊擊部隊或潛伏部隊,須積極配合迂回部隊行動。

  隨著偵察器材的發展,火力、機動力和突擊力不斷提高,迂回縱深將增大,速度將加快,迂回的方向將增多,但隱蔽行動將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