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施低溫釉的陶器。燒成溫度通常隻需700~900℃。中國的釉陶大約出現於西元前4世紀的戰國中期。至西漢武帝時有瞭鉛釉陶,它以陶土作胎,以鉛的化合物為基本助熔劑,銅和鐵為主要呈色劑,在氧化氣氛中胎、釉一次燒成。釉層清澈透明,釉面平滑有光澤;銅使釉呈現翠綠色,鐵則呈現黃褐和棕紅色。鉛釉陶在東漢極為盛行,但基本上都是明器(圖1)。其後北朝時流行釉陶俑(圖2)。唐代盛行唐三彩,它是用白色黏土作坯胎,先入窯素燒,,再上釉二次彩燒而成。遼代仿唐三彩工藝燒制遼三彩,釉色有黃、綠、白等,裝飾手法以印花為主,也有劃花。紋樣中多見花卉,以牡丹花為最多。器形則以海棠花式長盤、雞冠壺、長頸瓶等為主。遼時還燒制單色的釉陶。宋時金統治下的北方地區燒制彩色釉陶,亦稱宋三彩,除黃、綠、白、艷紅、烏黑等色的釉外,還新創燒瞭翡翠色釉。它采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器形以枕、燈盒等實用器為主。元代出現以牙硝作為助熔劑的法華釉陶,以陶胎為主,釉色有黃、綠、白、紫、藍,器形有花瓶、香爐、動物等,主要產於今山西地區。明代中葉,景德鎮也仿制法華器,但用瓷胎,多燒制大型的瓶、罐、缽,裝飾圖案有花鳥、人物故事等。

圖1 釉陶鼎(陜西寶雞鬥雞臺漢墓出土)

圖2 女釉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