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高含沙洪水入田進行灌溉和淤地。又稱引洪漫地。中國北方黃土高原及土石山區,雨量少,氣候乾旱,植被差,但7~8月間多暴雨,產生的地面徑流挾帶大量泥沙,會集於溝道、河流,形成高含沙洪水,含沙量常達到每立方米數十至數百千克。洪水中所含泥沙以粉粒和黏粒為主,並有比較豐富的有機質和氮、磷、鉀等營養成分。引用這種洪水澆地,有抗旱保墑、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結構等多種效益。對於地勢低窪的鹽鹼地和沼澤地,引洪淤灌可墊高地面和淋洗土壤鹽分,有顯著著的土壤改良效果。引洪淤灌不僅對農業生產有利,而且對削減中小河流的洪峰流量、減少河道輸沙量也有好處。引洪淤灌在甘肅、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山東,以及遼寧等省、自治區的許多地方被廣泛采用。

  引洪淤灌在中國有悠久歷史,公元前5~前4世紀時,魏國引漳河渾水灌溉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田,改良鹽堿地,農民大得其利(見引漳十二渠)。《漢書·溝洫志》記載,漢武帝太始二年(前95)白公引涇水灌田,故名白渠。據《夢溪筆談》記載,唐、宋兩代在安徽宿州及河北深州、冀州、滄州和瀛州等地區,引用汴水及黃河、滹沱河、漳河水淤田改土,效益很顯著。

  利用山溪及中小河流洪水淤灌山前洪水沖積扇區的農田和灘地,由於土地坡度較陡,土質較粗,地下水含水層多為砂礫石,天然排水條件良好,再加當地降雨量小,所以引洪淤灌雖在雨季進行,卻不會產生漬澇災害,也不會產生土地鹽堿化。在平原地區引河道洪水淤灌,需要進行灌排渠系規劃,特別是要有排水出路,以防地面積澇和地下水位抬高,導致土壤次生鹽堿化。淤灌結合種稻是改良利用低窪鹽堿地的有效措施。由於渠系高含沙輸水的研究取得瞭進展,有些大型灌區也開始引取高含沙洪水進行淤灌。陜西省的涇惠渠灌區和洛惠渠灌區,過去規定當河水含沙量超過15千克/米3時停止引水,現在引用比這個數值高出數倍的含沙洪水灌溉獲得成功。

  北方河流的洪水一般都有暴漲暴落的特點,一次洪水長則三五日,短則數小時,平時基流甚少,有時斷流;上中遊洪水水流湍急,常挾帶一部分滾石和砂礫。基於這些特點,所以引洪淤灌工程在技術上與通常引河道基流的自流灌區有許多不同:①在河道上多口分散引水,以適應洪峰流量大、歷時短的特點,爭取在短時間內多引快灌。②一般在河道引水處(渠首)修築導流堤,當河道來水少時,攔截水流,抬高水位,增加引水量;但在平原河道中修築導流堤,要註意河道的防洪安全。③渠道引水口底坎高於河底,並在引水口前的導流堤上留沖沙槽,使引水渠隻引取表層水,而底層挾帶滾石、砂礫的水流則順河而下。④幹渠沿地面較高部位佈置,采取較大比降和寬淺斷面,以防渠道被淤塞並增加邊坡的穩定性。⑤采取格田淤灌,適當抬高出水口水位,緩流澄泥,並且每次灌水要變換進口位置,使落淤比較均勻。

  引洪淤灌雖有許多可取之處,但它畢竟是一個利用水土資源的粗放灌溉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手段的進步,引洪淤灌也將得到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