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籍韓國作曲傢。生於朝鮮南部的忠武(今韓國統營),卒於柏林。14歲開始作曲,後入大阪音樂學院並在東京從池內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抗日活動,1943年被捕入獄。1953年後在漢城(今首爾)教授音樂。1955年赴歐洲,先後在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和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學習。1963~1967年居住在柏林。1967年被韓國當局劫持到漢城,指控他為共產黨員,判處終身監禁。在國際聲援下兩年後獲赦免。此後在漢諾威和柏林高等音樂學校任教。他去世兩年後,在柏林成立瞭國際尹伊桑協會。

  西方音樂的寫作技法隻是他借鑒的手段,其目的在於發展本國音樂文化。1959~1960年的作品反映出達姆施塔特整體序列的影響,1961年以後形成有自己個性的風格。在用西方樂器演奏的《洛陽》(1962)、《歌詞》(1963)、《歌曲》(1963)和管弦樂《禮樂》(1966)等作品中,運用刮奏、撥奏、揉弦等手段,制造東方韻味。1964年以後的作品,以多重旋律線構成他稱之為“主軸音”的引力中心,從而生成音樂結構。作品對比材料的處理,得自道傢觀念的陰陽平衡關系。在配器上,把力度、和聲、緊張度及其他參數合成單一的音流,暗示道傢的哲學思想。作品題材豐富深刻,有的反映廟宇典儀氛圍,如《協奏華彩》(1972)、《穆瓦克舞蹈幻想曲》(1978)、《慶典舞曲》(1988);有的基於亞洲神話,如《長笛協奏曲》(1977)、《雙簧管與豎琴雙重協奏曲》(1977);有取材自古代壁畫的重奏曲《意象》;還有管弦樂《西拉》(1992)以及反映他和平統一政治理想的管弦樂《回憶光州》(1981)、《第二小提琴協奏曲》(1986)、《火天使》(1994)等。重要作品還有歌劇《劉同之夢》(1965)、《蝴蝶寡婦》(1967)、《西姆宗》(1972)以及5部交響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