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名。商周時常指官長。甲骨卜辭中有商王令尹、多尹從事督率農作或土建者。商王還讓他們參與饗禮或祭祀,地位較高。另有族尹,為各個國族之正長,率領族內成員為政府一切“師田行役”恪盡職責。

  西周時,尹可以是官吏之泛稱。《尚書》和金文中的“百僚庶尹”、“百尹”、“諸尹”,意即百官、百僚。有時尹也專指作冊、內史之長,即作冊尹、內史尹。尹為世職,故又被稱為尹氏。尹氏在西周時一一直是高官,地位重要。

  春秋戰國時,中原各國以尹為官名者不多。見於文獻的尹多為較低的職務,如關尹為關吏,門尹為門吏,工尹為百工之長,奄尹為宦寺之長,而裡尹為一裡之魁首,亦即後來裡正之類的鄉官。南方的楚,官名帶尹者極多。令尹為百官之長。左尹右尹位次於令尹。縣有縣尹,如武成尹之類。又有王尹、箴尹、清尹、連尹、陵尹、效尹、揚豚尹、中廄尹、宮廄尹、監馬尹、環列之尹、大工尹、集尹等。曾國和楚關系密切,官制多襲楚制。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竹簡上的曾國官名即有左尹、右尹、大工尹、宮廄尹等。

  秦漢以後,亦有尹官,如漢時的京兆尹、河南尹,均為京畿的地方長官。元代的州尹、縣尹為州縣長官。這與商周以尹為長的用法有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