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在需要融通資金時,把已貼現的未到期票據再次向中央銀行貼現的票據轉讓行為。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放款的形式之一。

  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三大傳統政策工具(改變法定準備金、改變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之一。在貨幣政策操作中,再貼現機制是中央銀行變動再貼現率,從而影響商業銀行通過再貼現申請貸款的意願,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和基礎貨幣。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銀行進行再貼現時收取的利率,又稱再貼現利率。實際上是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進行再貼現貸款時所支付的必要的成本。當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時,就提高瞭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再貼現借款的成本,於是,商業銀行會減少向中央銀行再貼現的數量,從而減少基礎貨幣。反之,當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時,由於從中央銀行再貼現借款的成本下降瞭,使得再貼現對商業銀行更具吸引力瞭,再貼現會增加,從而增加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除瞭調整再貼現率外,中央銀行還可以對再貼現的量進行限制,也可以規定適於再貼現的票據標準,例如,中央銀行規定,隻有AAA級信用級別企業的商業票據才可進行再貼現,這樣就大大限制瞭適於再貼現的票據范圍。

  再貼現可以分為三類:調整性再貼現信貸、季節性再貼現信貸和延展性再貼現信貸。調整性再貼現信貸是為瞭幫助商業銀行解決暫時性的流動性和頭寸不足的問題,期限相當短。季節性再貼現貸款是為瞭解決因季節性的變化而給銀行帶來的流動性壓力,例如,在農業收獲季節,農民要出售大量的農產品,因而農產品交易的資金需求量會大量增加,為滿足這種季節性的貨幣需求,就可采取季節性的再貼現貸款。當商業銀行的存款急劇減少,或面臨嚴重的流動性緊縮時,則可向中央銀行進行延展性再貼現貸款,它的期限一般較長。

  再貼現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實際發揮著中央銀行最後貸款人的作用,以解決商業銀行準備金和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此外,作為一項政策工具,它還具有“告示效應”,作為一種信號表明中央銀行未來的貨幣政策意向,從而影響商業銀行或社會公眾的預期。譬如,當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時,人們就可能認為中央銀行要緊縮貨幣供應,因而通貨膨脹率可能會下降。如果真是如此,那麼,在高通貨膨脹時期人們因物價水平的上漲而進行搶購的動機就會減弱;反之,如果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則公眾可能會認為這是中央銀行執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一個信號,物價水平可能會上升,支出意願也會相應地增強。

  但是,“告示效應”也完全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引起公眾預期的混亂。譬如:①當中央銀行降低再貼現率時,公眾認為這是中央銀行面對經濟衰退的一種自然反應,如果公眾認為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並不足以刺激經濟景氣的回升,他們的預期收入會減少,反而會進一步削減支出,其效果卻是緊縮性的瞭。②中央銀行調整再貼現率時,盡管這改變瞭商業銀行從中央銀行借款的成本,但是否能夠達到中央銀行的預期效果,還取決於商業銀行對再貼現率變動的反應彈性。如果商業銀行對再貼現率的變動並不敏感,中央銀行就難以運用再貼現機制控制貨幣供應量。而且,商業銀行願意再貼現多少,完全是根據商業銀行自身目標來進行決策的,中央銀行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

  相對於變動再貼現率而言,公開市場操作更易於逆轉,而且中央銀行也完全處於主動的地位,很容易達到中央銀行的貨幣(基礎貨幣)控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