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魚綱的一目。因眶下骨突後延,在頰部形成骨甲,又稱甲頰類。有7亞目21科273屬約1 164種。中國有7亞目15科110餘種。中小型魚類。多數體形粗鈍,笨重,體平扁,或圓形,有些體呈紡錘形,為瞭保護、防衛和隱蔽,頭部多凹凸,具棘突和皮瓣;有的頭部或頭體均具骨板;許多種類的鰭棘或頭部棘突具毒腺,刺傷後引起中毒。尾鰭不具適於高速遊泳的深叉形或新月形,而是活動較差的圓截形或凹形尾鰭;胸鰭下部鰭條較粗而不分枝,有些種類更發展為指狀遊離鰭鰭條,用於在水底爬行翻掘、索覓食物;有些種類腹鰭連合成一吸盤,吸附於石上;有的胸鰭長大如翼,可在水中滑翔。此目魚類具假鰓,輔助呼吸;胸鰭寬大呈圓形,拂水調節氧氣;鱗片趨向於從櫛鱗轉化為圓鱗,最後退化至光滑無鱗,或代以絨毛狀突起,或鱗片轉化為骨板或骨瘤狀突起。無鱗的種類,皮膚常具呼吸功能。多數種類口和整個頭部顯著地增大,利於捕捉食物。因主食無脊椎動物,故牙齒較細小,鰓耙粗短。某些活潑善泳或深水種的頭部棘突和眶下骨突減弱或幾乎完全退化。

  此目大部分種類分佈於北太平洋和印度–西太平洋,大西洋種類較少,少數種類產於北極海或南極海。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的冷水性和冷溫性種類有細棘杜父魚科八角魚科軟鰭海盜魚科六線魚科光蓋魚科吻杜父魚科杜父魚科圓鰭魚科獅子魚科等;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的暖水性和暖溫性種類有絨皮鲉科毒鲉科黃魴麶科棘鲬科短鲬科紅鲬科鲬科鲉科的大部分以及豹魴鲉科。此外,貝加爾湖魚科胎生貝加爾湖魚科為貝加爾湖的特有科。分佈中國鲉形目魚類的區系有分成南北兩大部分的趨勢,南部種類主要分佈於南海和東海南部,包括鲉科的大部分、毒鲉科、絨皮鲉科、黃魴麶科、棘鲬科、短鲬科、紅鲬科、鲬科和豹魴麶科;北部種類主要分佈於黃、渤海和東海北部沿岸以及北方淡水水域,包括八角魚科、六線魚科、杜父魚科、圓鲉魚科、獅子魚科和鲉科的小部分。

  中國鲉形目魚類以暖水性和暖溫性種類占絕大多數,冷溫性種類為數不多,冷水性種偶有見到。南海和東海南部的鲉形目魚類屬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性和暖溫性的區系范疇,東海北部和黃海的鲉形目魚類區系為西北太平洋冷溫性區系的一部分。

  鲉形目魚類一般生活於沿岸底層巖礁石礫或沙泥環境中,有些潛入深水,如獅子魚科、魴麶科和胎生貝加爾湖魚科的某些種可潛入1 000~4 000米深水,有些常浮於上層,如六線魚科和貝加爾湖魚科的種類。本目魚類遊泳大都比較緩慢,常潛伏,不大活動或埋身於沙土中,而六線魚科和平鲉亞科的種類較善於遊泳。極大部分種類生活於海洋,不作遠距離洄遊,一般在春夏季節遊向近岸,秋冬季離岸遊入較深水域;少數進入或定居於淡水水域。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小型遊泳生物為食,鲉屬有周期性的脫皮現象,攝食愈劇烈,則脫皮次數愈多,有時甚至1個月脫皮2次。生殖季節一般在春季和初夏,六線魚科和部分杜父魚科在秋季或初冬生殖,八角魚科、獅子魚科和貝加爾湖魚科的某些種類在冬末或初春產卵。多數種類為卵生,卵徑0.7~4.5毫米。許多種類產沉性卵,常由雄魚護卵。圓鰭魚科的幼魚利用吸盤附著於雄魚體上而得到保護。魴麶科、鲬科及部分鲉科產浮性卵。平鲉亞科、大杜父魚屬和胎生貝加爾湖魚科等為卵胎生魚類,受精卵的孵化期一部分或全部在雌體內進行。在鲉形目魚類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有鲉科、魴麶科、鲬科、六線魚科、光蓋魚科、圓鰭魚科和杜父魚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