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季節變化,帶著畜群逐水草遷徙的生產生活方式。屬畜牧業中較原始的形態,粗放型畜牧方式。主要馴養牛、羊、馬、駱駝、馴鹿等群居蹄類食草動物。牧民以食牲畜的肉和乳製品等為主,生活地不固定,隨牧場更換而移動,生活基本自給自足。

  特點 遊牧以牲畜為生產物件。牧民的生產主要表現在牲畜的繁殖和成長過程中的介入和管理。牧民的生活完全依賴牲畜的增殖。遊牧生活中,牲畜是人和和土地之間的中介,遊牧民通過牲畜使用土地,因需分群放牧,不能集中定居,也因保持牧草和土地恢復的需要,牧民必須有規律地不斷遷徙。

  分佈和遊牧方式 遊牧民主要分佈於歐亞大陸的北部和中亞、東亞幹燥地帶。溫暖季節在山區牧場遊牧,寒冷季節在低地牧場遊牧,隨季節變化在高、低緯度之間遷徙。如西伯利亞馴鹿的遊牧群在近北極泰加林地與北極凍原之間遷徙。蒙古人則春天開始趕著畜群由南向北遷徙,到瞭秋天再南下,一年內大約遷徙三四百千米。與此相適應,遊牧民族往往居住在便於拆卸的帳篷內,如蒙古包、仙人柱、氈房等。遊牧生產中如遇自然災害,畜群會大量死亡,故自古以來,遊牧民族經常侵犯周圍農耕民族,以掠奪糧食等。同時,遊牧民族也促進瞭東西交通的貫通及文化交流。中國歷史上,匈奴、突厥、蒙古等北方民族都采用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現代中國的蒙古、哈薩克、柯爾克孜、藏等從事畜牧業的少數民族還主要過著遊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