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降低軍事目標可探測性的材料。材料隱身的基本原理是降低目標自身發出的或反射外來的信號強度;或減少目標與環境的信號反差,使其低於探測器的門檻值;或使目標與環境反差規律混亂(例如迷彩),造成目標幾何形狀識別上的困難。隱身材料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廣泛應用於隱身飛機、隱身導彈和隱身艦艇。現代探測技術的特點是綜合運用多種探測器,多頻段和掃描探測及電腦資訊處理和圖像識別。為瞭與其抗衡而發展隱身技術。研究開發多功能隱身材料(如超微粉、多層膜、導電高分子材料、化學轉化膜膜、二維周期介質等)。隱身材料正朝著輕質、高效、多功能、寬頻帶、結構化的方向發展。

  按波譜范圍,隱身材料可分為雷達隱身材料、紅外隱身材料、可見光隱身材料、紫外隱身材料、激光隱身材料和聲吶隱身材料等;按材料性質可分為金屬隱身材料、陶瓷隱身材料、半導體隱身材料、高分子隱身材料和復合隱身材料等;還可按應用的狀態來分類,有將隱身材料塗在目標上的稱隱身塗層,有將隱身材料做成活動式的偽裝網或偽裝罩,或將結構材料做成兼有隱身和承載雙功能的稱結構隱身材料

  隱身材料用得較多的有:

  ①雷達隱身材料。主要是吸波材料。最初是利用電介質吸收作用,基體為塑料或多孔材料,通過控制電介質填料分佈,得到在深度方向上變化的介電性能,使其表面阻抗與自由空間匹配,保證瞭最小的反射率。這種材料的吸收率較低。為達到要求,厚度常在10厘米以上。幹涉型吸波材料具有奇數倍λ/4的層厚(λ為電磁波的波長),在導電基板上反射的電磁波與入射波間存在180℃的相位差,兩者幹涉相消,得到高吸收率。缺點是頻帶窄、層厚仍較大。鐵氧體吸波材料利用高磁導率調節損耗因子和阻抗,能有效地消除表面電流,在較寬頻帶上達到20分貝以上的吸收率,其層厚小於前兩類,目前已用在地面目標上,但尚需進一步拓寬頻帶和降低面密度,才能用於飛行器。吸波材料可做成多層結構,其層界面有利於造成電磁波的多重反射和散射,增加損耗。改變各層吸收劑組成和濃度,調節介電函數和磁導率,可以造成漸變的波阻抗,改善界面匹配,減少表面反射,提高吸收率。現有的吸波材料通常以塗料或貼片形式應用。結構吸波材料將吸波組元與承力結構復合起來,並使承力結構組元也在吸波中發揮作用,顯著提高瞭雷達波吸收率和吸收帶寬。

  ②紅外隱身材料。能降低軍事目標的熱輻射。常用的有塗料、薄膜和隔熱材料3大類。低發射率塗料具有制造簡單、施工方便、不受目標幾何形狀限制等優點。塗料的黏結劑分有機和無機兩類,前者如改性聚乙烯,後者如磷酸鹽與鉻酸鹽復合體系。黏結劑要求具有高的紅外透射率和低的紅外吸收率。塗料的填料主要是低輻射的金屬粉,如鋁粉。但這類填料不易與雷達波及可見光隱身兼容。近年來出現瞭摻雜半導體非著色顏料,通過控制載流子參數,可以兼顧紅外和雷達,且不會影響可見光隱身。薄膜材料通常用真空蒸鍍或濺射方法制備,其優點是比輻射率低,厚度小。金屬膜的厚度為10~20納米,材料有金、銀、銅、鋁等。其比輻射率最低僅0.05。半導體摻雜膜是在金屬氧化物中摻雜以提高載流子濃度,其厚度通常為0.5微米左右,比輻射率可小於0.2。電介質/金屬多層復合膜的比輻射率可低於0.1,總厚度一般小於1微米,金屬層厚為數十納米。已研究過的材料有金、銀、銅、鋁、鉈、氮化鉈等。氧化物層,一般厚數十至上百納米。類金剛石膜的比輻射率為0.1~0.2,厚度為1微米左右。通常,薄膜能較好地與雷達隱身兼容。隔熱型紅外隱身材料通過隔熱降低目標表面溫度和紅外輻射,現已在飛行器上得到應用。

  ③可見光隱身材料。光譜反射性能與環境一致的保護色材料。通常采用迷彩圖形。隨著高清晰度電視攝像技術的發展,可見光隱身材料將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