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世紀中國於闐地區塞克族使用的拼音文字。又稱於闐塞克文。於闐地處古代西域,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塞克族古稱塞種。其語言屬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族。於闐文的字母源出於印度婆羅米字笈多王朝正體,有楷書、草書、行書之別,字多合體連寫,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發現。現存於闐文獻多為佛經,有《金光明經》《妙法蓮華經》《賢劫千佛名經》>、《維摩詰經》《僧伽陀經》《理趣經》《佛說無量壽經》《般若波羅蜜多經》《首楞嚴三昧經》《贊巴斯塔書》《迦膩色伽傳》等。非佛教文獻則以歐洲梵文學傢鋼和泰(A.von斯泰爾–霍爾斯泰因)在北京所得《於闐沙州紀行》最為著名。此外,還有《甘州突厥記事》、《於闐王致曹元忠書》、《七王子書簡》、《於闐迦濕彌羅紀行》、《致於闐王奏報和書信》、《羅摩傳》等。有些文書使用同慶、天興、中興、天壽等年號,或采用唐代官稱,或並用漢文、於闐文,或夾用漢字,足見於闐地區的塞克族深受唐代政治、文化影響。於闐文文獻現在大多藏於英、法、俄、德、美、印度、瑞典等國。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的H.W.貝利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於闐文文獻,數十年來成績顯著,曾發表著作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