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作傢、戲劇活動傢。原名任錫圭,字禹成。生於江蘇宜興,卒於上海。1927年在蘇州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就愛好和熱心於戲劇活動。1930年考入北平大學法學院,開始寫作劇本。翌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傢聯盟北平分盟。1932年與宋之的等組建中國左翼戲劇傢聯盟北平分盟,並組織苞莉芭劇社上演他的問世作獨幕劇《瓦刀》。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初被調往上海左翼戲劇傢聯盟任負責人。此後至抗日戰戰爭爆發,以尤兢筆名寫作獨幕劇21種、多幕劇5種,其中《回聲》(1936)、《漢奸的子孫》(1936)、《浮屍》(1937)、《夜光杯》(1937)等較有影響。它們以揭露黑暗現實、同情下層人民苦難為主旨,宣傳抗日救國,具有強烈的戰鬥作用。

於伶(中)在給演員們說戲

  七七事變後,於伶參與創作演出瞭大型宣傳劇《保衛盧溝橋》,並主持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組建13個救亡演劇隊,分赴各地。“孤島”時期他留守上海,在極為困難的環境中,團結歐陽予倩、阿英、李健吾等人先後組成青鳥劇社、上海劇藝社,堅持進步戲劇陣地。此時他更筆名為於伶,劇作風格煥然一新。主要作品有《女子公寓》(1938)、《花濺淚》(1938)、《大明英烈傳》(1940)等,《夜上海》(1939)為代表作。該劇描寫紳士梅嶺春舉傢逃亡上海所經歷的艱辛,再現瞭“孤島”民眾與日本占領者英勇鬥爭的風貌。作者以現實主義的白描手法,寫出瞭生活在夜一般黑暗的“孤島”上的種種典型人物,從淺俗的題材中提煉出詩的意境和氣韻,演出獲得成功。抗戰後期輾轉於香港、桂林、重慶等地,參與抗戰戲劇的組織工作。1945年回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員會的負責人。此間不斷有新劇作問世。其中《長夜行》(1942)描寫“孤島”時期不同的知識分子的人生道路,贊頌瞭在種種艱辛和誘惑面前,堅持民族氣節,與日寇和漢奸不屈鬥爭的革命者。劇中詩與俗、悲劇因素與喜劇因素的融合體現瞭於伶劇作一貫的風格特色。

  1949年上海解放後,於伶在文化、電影界擔任領導工作,並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和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傢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他與孟波鄭君裡合寫的電影文學劇本《聶耳》(1959)獲得影壇好評。1962年創作大型話劇《七月流火》,以“孤島”時期堅持抗日救亡運動的婦女領袖茅麗瑛為原型,歌頌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堅強領導和群眾的愛國熱情,成功地塑造瞭主人公華素英的形象。全劇結構嚴謹,戲劇沖突強烈,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於伶創作以迅速、多產著稱,共寫有劇作60多部。他的作品時代氣息濃鬱,善於有重點地、細致地創造環境氣氛,以渲染人物、強化主題,文筆犀利潑辣,人物塑造手法多樣。結集出版的作品有《於伶劇作選》(1978)、《於伶劇作集》(4卷,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