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西曲種。流行於江西南部地區和鄰近的湖南、福建、廣東一些城鄉。相傳清道光年間已在於都盛行,演唱者多為盲藝人,以演唱“古戲文”改編的曲目為主,因而簡稱“古文”。於都古文以唱為主,說唱結合。唱腔因伴奏樂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常見的是以木梆或漁鼓、小鼓擊節的徒歌形式,以唱中夾說、說中有唱、轉換靈活自然見長。後來興起以勾筒(形似二胡,琴筒較大)伴奏的形式,唱腔吸收瞭贛南民歌,曲調比較豐富,有常用曲牌20多支。傳統曲目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民間傳說,大多是演唱三四小時的中篇,有《珍珠塔》、《朱買臣》、《秦香蓮》等30餘部。在演唱正曲之前,還常編唱一些小段,稱為“十八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古文藝人曾以“十八搭”形式編唱過《送郎當紅軍》、《抗日救國》等曲目,動員工農群眾參加革命鬥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一些傳統曲目進行瞭初步整理,並編唱瞭《蕭飛買藥》《母女會》等新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