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全國性政黨之一。主要支持基礎為新興中產階級、一部分大資產階級和地主。1980年4月6日,人民黨內的原人民同盟成員在A.B.瓦傑帕伊領導下脫離人民黨,另組印度人民黨,瓦傑帕伊任新黨主席。國大黨、人民黨、印共(馬)中的很多黨員相繼加入印度人民黨。同年4月24日,被中央選舉委員會承認為全國性政黨。總書記西·巴克特在解釋黨的選舉標誌“荷花”時,說:它象徵著印度人民黨“出於國內政治的污泥而不染”,並將成為掃除印度一切弊端的“希望之光”。。到1980年12月底舉行黨的第一次全國會議時,它已經發展成為擁有250萬黨員的全印第二大黨。瓦傑帕伊在會上指出,該黨的歷史職責是:有朝一日取國大黨(I. 甘地派)而代之。在這次會議上,印度人民黨闡述瞭黨的基本綱領,並概括為下述5項基本原則:民族主義和民族統一、民主、積極的非教派主義、(聖雄)甘地的社會主義和價值基礎上的政治。其核心“甘地的社會主義”,是該黨抗衡國大黨“民主社會主義”的利器,也是該黨堅持的反對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既定道路。該黨在解釋“甘地的社會主義”時指出,印度人民黨選定這條道路的目的,是在所有經濟領域中建立甘地倡導的合作的托管制,以實現社會的經濟平等、消滅饑餓和貧窮,給全體人民以面包、自由和就業的平等機會;“甘地的社會主義”社會將建立在全國各階層、各種姓、各派別的和諧、統一與公正的基礎之上,反對任何形式的階級鬥爭和種姓鬥爭,但將以和平的方式反對不公正、剝削和落後現象。為擴大支持基礎,突出自身“印度教徒利益維護者”形象,有教派主義色彩。

  在經濟政策上,該黨聲稱反對經濟集中,主張甘地的分散主義;指責私營經濟牟取暴利,批評公營部分虧損驚人;主張實行公私營經濟的社會化管理,更多地發展小型工業和個體經營;支持農村土改和分配剩餘土地,強調進行農業改造,提議成立50億盧比的“消滅貧困基金”;企圖通過“以工代賬”解決普遍存在的失業與貧困現象。外交政策方面,提出瞭“真正的不結盟”政策。該黨影響下的工會組織是印度工人同盟,有會員近300萬人。

  1999年10月,印度人民黨在大選中獲勝,組成以該黨為主體的22黨聯合政府,瓦傑帕伊為總理。1996年以來,一直是議會第一大黨。2004年大選輸給國大黨後,在中央成為在野黨,但仍為印度第二大政黨。現任主席為拉吉納特·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