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以藝術作品為物件的積極審美活動。受眾對藝術作品的形式、屬性、價值的主動選擇、接受與再創造。

  藝術欣賞與藝術創作相互依存,共同統一於完整的藝術活動中。如果說藝術創作是藝術流程的起點、作品是創作的成果,那麼,藝術欣賞才是整個藝術流程的終點。因為多數藝術作品創作的目的是供人感悟、品味,尋求思想情感的共鳴。離開藝術接受者的能動參與,藝術作品的潛在審美資訊就無法傳遞與釋放,潛在藝術價值也就無法體現。藝術欣賞是藝術作品的價值實現現環節。

  藝術欣賞主體(欣賞者)與藝術欣賞客體(藝術作品)間的交互作用構成瞭藝術欣賞活動的核心內容和基本形式。雖然,藝術欣賞由接受作品信息開始,但它絕非完全被動接受,欣賞者是在自身藝術感覺能力和審美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感知藝術作品的外在審美形式,領悟和體驗藝術作品的內在審美意蘊,對藝術作品形象、情境或意境進行一定程度的再創造。藝術欣賞的進行還受主體條件,包括知識閱歷和欣賞心境等制約。

  藝術欣賞涉及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與狀態,如註意使欣賞者精力集中,感知使欣賞者獲得藝術作品的整體映象,直覺讓人對藝術作品獲得一種即刻、整體和直接的把握。在此基礎上,欣賞者可依據當前藝術形象及情感表達方式,展開聯想與想象,發生相應的審美情感體驗。伴隨欣賞過程理性因素的加強,欣賞者可對藝術作品及其中形象的思想、意義、價值有較深層次的理解和評價,包括對藝術作品顯在主題的闡釋和對藝術作品潛在內涵的挖掘。共鳴作為審美感知、理解和體驗基礎上所產生的一種特殊欣賞心理狀態,是欣賞者與欣賞對象思想與情感上的契合一致,是對欣賞對象深入的領悟與把握。藝術欣賞是在一定的欣賞心境下進行的。關於藝術欣賞的最佳心境,瑞士E.佈洛爾提出的“距離說”與中國古代的“出入”法十分相似,認為最佳的欣賞境界是最大限度縮小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間的心理距離而又不至於消失。

  藝術欣賞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它不僅可以使欣賞者獲得美感體驗,拓寬知識視野,受到教育與熏陶,而且可以推動社會相關藝術創作能力與水平的提高。